亲爱的日记: 我今天参加了实地旅行考察,去了容忍博物馆,观看了电影《校园大冲突》。电影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人们的偏见。格鲁维尔小姐认为它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相关。电影结束后,我们聆听了一组成功人士战胜不幸的故事。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日本人,名叫奥井松。他举家迁入美国来追寻美国梦,但是日本轰炸了珍珠港,他们被关进集中营。仅十几岁的他和他的家人突然之间变成了“敌人”。松被送到曼赞纳集中营,就是我们读的《再见集中营》一书中讲的那个集中营。 松所在营地和《再见集中营》的作者珍妮•娃卡特斯基住的地方很近,所以他可以回答我们的所有问题。即使被拘禁,日本人仍在集中营里成立了一个社区,于是松使珍妮的故事变得栩栩如生。 我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本真正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书,我是亚洲人,曾在柬埔寨战争中被关入集中营。 和珍妮•娃卡特斯基一样,我的家人也被剥夺了所有的东西,并被安置到一个集中营。虽然我们待的集中营与珍妮的不同,却有很多相似处。比如,珍妮住的小木屋在沙漠中央,而我的小屋是由茅草和松树枝搭造。除了居住条件相当恶劣,身体健康也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吃错了东西,都生病了。珍妮描述了人人难逃的“曼赞纳痢疾”。与我不同,她不必担心哪天会没有食物可吃。就算食物的味道不怎么样,至少他们还有吃的。不幸的我们却常常担心一家人能否活下去,因为从来没有足够的食物。我们常常一整天都没有吃的,似乎一直在找果腹的东西。 和珍妮一样,战争把我的父亲和家人分开。集中营剥夺了父亲的尊严,过去慈爱的父母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雷霆。父亲和家人分开,回来时,身体、情感和精神都改变了。他们虐待人,不在乎是否伤害了他们。 战争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创伤。它扼杀了我们的灵魂,想尽一切办法夺走我们的生命。这就是偏见和战争的结果—制造了敌人。但是,正如松所说:“我才十岁,怎么就成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