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社群,不仅仅靠营销
2015-08-20
《社群营销》是秋叶、秦阳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进行写作的,他们组建的众多PPT社群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核心群开发了有20000+学员的PPT付费课程、运营了有30万+关注者的微信公众号、出版了累计销量超10万册的PPT操作书;学员群内互帮互助,乐于参与和老师的互动,学习气氛浓厚。
当然,在社群内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成为支持者,想要让学员成为口碑用户、社群的代言人,从而诱发和引爆课程在目标群体中的流行,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社群营销》不仅帮你看清真正的社群长什么样,也分享了他们关于社群,方方面面的思路与细节。看完以后,你会觉得自己加了那么多微信群、QQ群,是时候做个清理了。只有优秀的社群,才值得珍惜。
一群人在一个群里,就是一个社群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作者总结了社群要满足的5个条件:有同好、有结构、可输出、有运营、能复制。细细想来,概括精准。在我看来,有意气相投的朋友、可以提升能力、甚至能带来利益、聊天有节制的群才称得上是社群。
作者最初成立的社群是因PPT而聚在一起的,然后逐渐找到、培养小伙伴。之后,从用户使用情景的角度去设计和开发课程,兼顾用户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同时,因为团队成员本身就是PPT发烧友,可以超越用户需求,所以课程能够戳中人们的痛点。课程最大的亮点其实是鼓励学员动手,老师会一一点评;这在学校教育中都是难能可贵的,更不要说线上教育了。可是,课程团队做到了!他们的课程既可以满足功能性需求——PPT小白变小能,也可以满足体验式需求——超越学员期望值的优质服务。因此,这个从社群中产生的课程,成为了网易云课堂的销量冠军。
课程质量好、教学服务好,但是如果没有好的营销,潜在用户就不会了解这门课程,自然也无法产生那么高的销量。且看作者如何运用传播之法,借助社群打了一场场漂亮的营销战。首先,社群内多种战术相互配合,打好组合拳,能够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甚至超出预期。例如带好团队、有眼光的头狼战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蚂蚁战术,重赏之下必有动手党的悬赏战术,让传统企业跨界整合资源的降维战术……其次还要运用小技巧提高影响力,比如微博矩阵打造强大宣传体系,把握节奏、多轮宣传增强感染力,适时利用粉丝头条吸引眼球等等。
要说本书一大特色,就是不仅介绍社群的规律特点,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章都列举了不同社群的案例,有很多我们都听说过,甚至自己本身就是社群成员,比如说米粉、罗辑思维、大熊会、十点读书会等。不同社群的分析、对比,有助于我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自身所在的社群,看清社群的发展趋势,为社群的成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我沿着书中思路,尝试思考社群如何保持持续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就拿我所在的十点读书社群举例子吧。
十点读书从发展到壮大用了一年的时间,宣传是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间多点开花,会员群是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与分享学习,近期推出的训练营吸引了很多非十点成员,进一步推广了十点,收入是来自出版社、书店等的合作。我比较看好十点,因为有了更多的会员,就会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的活动形式较少,容易产生兴趣疲劳。可以在20个城市的社群运营都渐入佳境后,推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比如说兴趣小分队(目前有名无实)。举个例子:城市周边游。可以让一两个喜欢游玩的会员当导游,组织大家假期一起包车旅游,可以收取一定费用当做车费、门票、餐饮费等。试运行可行后,可以和旅游公司或者团购公司合作,为会员以及组织争取利益。不仅限于读书、多点开花的读书交流社群,可以让同好者有更多的共同兴趣和话题,会更受欢迎,也容易产生更大的粘性。
这本书最能引发头脑风暴的是每章之后的思考题,它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大概介绍某一社群或者社群的某一活动后,有几道恰到好处的问题,既是每章内容的延伸,又是对读者的检验与启发。这和教科书后的课后题有很大不同,读者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有关活动的需查看活动的前期宣传,中期举办以及后期结果与总结;有关社群的需查看社群的多个阵地,比如说微信公众号、微博、微社区等,以及线上线下的活动。手上有了资料后再进行写作,之后还可以将作业发微博和作者互动,有交流、有点评能进步得更快。
书中的例子除了米粉社群以外,其他都看似“小打小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塑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而社群就是联接企业和消费者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品牌的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正在成为下一个潮流。
好期待社群的引爆点早点来到,不仅丰富大家的生活,更可以创造会员、群主、商家多赢的局面。关于社群思维、社群建设与社群营销,还可以有更多的玩法,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