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2016-07-27
俗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似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总结,在科学时代这样的结论并不被重视。然而如今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了童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是根据心理学家葛氏夫妇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是葛氏夫妇总结自己3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从孩子的内心独白,到父母的内心独白,以32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地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快乐,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到孩子最渴望的需要。
其实比起现在这个名字,我觉得《童年的秘密》这个名字其实更贴近这本书。当我们长大了,关于童年,我们还能想起什么呢?
在读到孩子的独白那一章节,会有种共鸣感。似乎那正是幼小的自己,希望得到父母无条件抱持的那个弱小的自己。
然而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满身伤痕,从父母的独白之中,我们也看到了父母的无奈,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面对孩子的无可奈何。
回头想来,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但是父母的爱却是那么的自以为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用他们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爱不会有错,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会出错,让被爱者感受不到爱,那么这是爱吗?
葛氏夫妇在书中引用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关于代沟的一本书里的说法: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新一代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这一代孩子体验生活的角度与前人截然不同。他们就像一群拓荒者,背井离乡去发现一个新大陆。
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小时候眼中的世界差异是那么巨大,如此我们还能沿用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方法。有人曾说,虽然如今社会已经进步,但是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一百年前。从如今的教育现状来说,确是如此。
似乎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父母都很难把握身为父母的界限,和孩子关系亲密吧,似乎就容易妥协,成为溺爱孩子。树立父母权威吧,却又无法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父母在这种纠结中,最后习惯得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我小时候就这么过,他怎么不能呢?却不曾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创伤也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复印纸上出现错别字,如果不将原件里的改了,只改了复印纸上的,那么无论复印多少次,错的还是错的啊。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这原件和复印纸,如果父母本身就出现问题,又怎么能期待孩子是正确的呢?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父母,从跟父母之间的互动认识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父母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纠正孩子,那么到最后,会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赔掉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葛氏夫妇在书中的那32个实例足以让我们看到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伤害。
孩子需要爱,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需要父母将他们当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需要都要求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葛氏夫妇用《童年的秘密》为我们打开了孩子世界的大门,我们从中认识孩子的世界。然后放下自己,认真观察和倾听我们的孩子,或许就能发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