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
听闻思维导图已久,了解若干软件,却一直没有认真用过,直到遇到矢岛美由希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才细致地了解到如何去手绘、运用思维导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思维导图不仅仅运用在职场
思维导图是将画在中央的主题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先把从主题延伸出的粗线(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细的先跳,再把没跟线条继续分解成细线,然后再把他们分解得更细——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彻底地分析一个主题,而所有内容都画在一张纸上,可以纵观全局,还能主要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1、日常生活
购物清单、旅行计划、假期规划、紧急情况等等,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来理顺思维:
-
长大成人,你还懂得如何学习吗?
2016-04-20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on it.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着这样的记忆:在一个蝉鸣悠长的下午,微风拌着艳阳,搅得窗外树叶窸窸窣窣地闪亮。在某节时间几乎静止的让人犯困的自习课,望向窗外出了神——啊,如果我能够赶紧进入大学,进入社会,自由自在的,想干嘛就干嘛,那该多好!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生活几乎都被繁重的课程支配着,在正规的教育系统内,学校安排的课程,几个课时,什么内容,几乎都不由我们控制,也很难真正激发起我们最原始的兴趣。等真的长大,进入大学,宿舍——食堂——教室——食堂——宿舍;进入社会,朝九晚五,家——地铁——公司——家;我们和同龄人、同圈子的伙伴过着类似节奏的生活,但在“自由时间”的时候,我们就能配合自己的节奏,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前几日和朋友一起聊天,说起同龄人,我说起有一位学霸同学特别让我好生羡慕,他本科的时候就学习玩耍两不误,从一年级就轻松获得奖学金,用奖学金买了相机,出去旅行,拍照,潇洒过活,最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报送到清华,更别说研究生生活有多么精彩了。
好姐妹毒舌姑娘说:“是啊,这差别在7年前都显现出来了,你竟然到现在还在羡慕人家轻轻松松就get到各种优秀的标签,经常听你说你熬夜加班,是真的在努力,还是效率太低呢~”
我急忙反驳:“我没觉得我动作慢啊,我只是学东西要比别人慢很多啊,你看现在的专业需要我学习计算机语言,天啊,弱项啊。”
“我倒是觉得你,完全可以胜任,只是发现你很喜欢做笔记,我一开始就上手去尝试了,你还在用手抄写。最后我都能够编程了,你才开始动手,不过之前记的都忘光了吧?”
“也是,我只是害怕我不能理解就直接去做,不想绕太多弯路。”
“可是编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啊……”
这个对话一下点醒了我。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刻意去关注学习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准备实施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发现自己是“听觉型”学生,对于很多知识,我直接去阅读,只能吸收40%的精髓,反而在听的过程中,能记下80%。于是我开始尝试多与人交流而非自己动脑思考,对于很想读却又晦涩难懂的书,我会选择听网络课程或者有声书,边听边思考,整个人都感觉进步了很多。
感觉到进步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其实在本科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强弱已在班中同学身上已体现得十分明显,有正确学习方法的同学游刃有余,保持中学时候勤奋苦读风格的同学天天泡自习室,按照成绩看,都同样的优秀,但相比之下,游刃有余的同学更灵活、轻松,在毕业三四年之后的现在,他们凭靠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勤奋,也都更快地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崭露头角。
后来,拿到了《学会学习》一书,薄薄的,读part1的时候还觉得寡淡无味,到part2部分,看到16款针对不同性格的学习方法时,有如打通任督二脉,恍然大悟。
尼采说过:“成为你自己!”寻找并定位自我,是人一生中至始至终需要我们完成的课题。在《学会学习》中,日本作家斋藤孝也传达了这样的思想。有如寻找真爱的要义便是了解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在学会学习之前,第一要义便是了解自己:我是什么性格?我习惯倾听还是诉说?我喜爱快节奏还是慢节奏?我喜欢自己完成还是喜欢团队协作?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学习中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方法和性格的契合度,直接影响到了我们是否能够长久地专心致志地学习。
在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之后,还要确认自己学习的目的到底是“需求”,还是纯粹的”喜欢“。不论是哪一种,请把快乐放在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上。人类潜意识上更倾向于让自己选择感觉到愉悦的事物,如果要学习的内容让自己感觉到新鲜、开心、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那它在众多繁杂事物中,必然会成为优先级比较高的选项,在无形之中,能够让我们毫无压力、毫无强迫和勉强地坚持下去,进而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
在足够的思考和分析之后,便是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为自己定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勇敢挑战和实施。在《学会学习》一书中,斋藤孝列举了16位伟人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的过程,总有一款就是为你而存在:
有干劲,却看不到成果的你;
想要摆脱学历自卑的你;
爱找借口的你;
无法明确目标的你;
一个人提不起干劲的你;
做事容易找借口的你;
缺少精神支柱的你;
叛逆心强的你;
希望每天能有规律、按计划学习的你;
焦虑不安、苦闷的你;
不曾为学习着迷的你;
无法突破自我的你;
容易陷入专业领域,困于狭小世界的你;
从未感受过调查之乐的你;
正在努力却总看不到成效而愁眉苦恼的你。
斋藤先生把常见的“苦恼的我们”列了出来,并一一开出一纸良方,针对不同性格的苦恼,学习方法或许各有不同,但整体上,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坚持努力+适合自己是一定并且必须的:在歌德式学习法中,“想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开窍‘,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村上春树学习法中,“无论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只它是适合自身性格特点的,我们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在斋藤先生的总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
拓宽事业、丰富人生的关键在于学习。
但是,前提在于,你用对方法,在节省了精力时间的同时,又十分开心地去完成了学习过程。不是吗?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on it.这里的mind不仅仅指精力,更是思考。
最后,good good study every day,好书在此,与君分享,good luck~
-
通过理性决策,把控个人未来
2016-06-05
大概谁也不能否认,做决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升学、择业、工作、理财、购物、社交,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是我们的决策的对象。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由决定所架构的。所以,掌握做出好决定的方法,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
冰冷的尸体,目击者的讲述
2014-11-23
作为一个年轻人,很少思考生死的问题,何谓死亡?除了正常情况下的死亡,还会有什么样的诱因导致死亡的终结?未亡人的情感又是如何?《不知死,焉知生》,略有哲学意味的书名,上野正彦,从事法医工作近60年,至今已检验2万多具尸体,43个故事里,上野正彦与“活着的”尸体的交流与思考,娓娓道来。
在人类社会中,死亡的现象被世界上的宗教传统和哲学疑问关注了几千年。然而,冰冷的尸体,本身意味着终结,在法医的侧耳倾听之下,却能挖掘出更多的问题: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利益冲突,人权,健康,对生命的蔑视等等。这是一部简单而不烧脑的作品,没有赘余的讨论,只是点到为止地叙述,轻描淡写却一针见血的见地,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
很多事并非表象所展示,一个生命的结束,往往存在着多种诱因。性交猝死并非人们觉得那么的不耻,它的发生往往暗示着已亡人本身已存在动脉硬化、脑动脉瘤、心脏肥大等病变,而非真正是由于性交过程中过于兴奋而猝死;以为是由于跌倒死亡的男子,其实是在跌倒后的电光火石之间的二次撞击而死;一个在睡梦中的人的突然去世,可能是由于几天前受的伤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负面影响所致……人心也是真挚的,也是复杂的。一心想与副教授在一起的女学生却被心爱人所杀,为了继承遗产而在情人安乐死之前匆匆办理结婚手续的女人,为拿到保险金而伪造母亲死因的儿子……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初衷不同,反应也不同,已亡人冰凉地躺着,一个生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每一根毛发,每一个伤口,都在向法医雄辩,向生者展示一个前因后果。
然而,一个法医在根据事实真相、维护死者的人权、维持社会的秩序的同时,也会遇到法律、宗教的微妙问题:安乐死的定义并不能解决人间冷暖中最痛苦、无奈人群的艰难;经过常年的呼吁,关于过劳死的判定也越来越人性化;死亡时间的定义和诊断,往往关乎遗产的份额和分配,分量并不轻;法医与警官结论的不同,最终判定结果对生者人生的巨大影响……一个个案例无一在提醒我们,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不仅仅应该学会健康生活,也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秩序,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从这些已亡人的故事中发现当前制度的不完善,去呼吁奔走,为了已亡人的人权,为了未亡人的幸福与心安,共同创造一个温情的、人性化的社会。
“有人问我,死亡是什么,我也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但我觉得,死亡就是一个人出生前的状态,是虚无的世界。死亡就是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变,是归零。
但是,我面对的死者也仍然活着。”
-
生物学bioperl
2017-01-04
我想说,这本书,从研究生二年级我决定学计算之后,就开始翻阅了。
然而,最近才有点点能明白其中说的是什么。
作为大学时候C语言都要挂科的人,计算机语言真心缺乏天赋。
在读专业是遗传学,初步学习,无非就是处理一些简单的表格结果。
在此书中,哈希与正则表达式是核心需要学习的部分,写得很不错,作为零基础的娃,一开始看头一两遍,真的比较费解。
后来结合Beginn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 理解了之后(生物专业的推荐此书,简单易懂),再回头看这本书,真是一本很不错的工具书,很多东西,容易被忽略到的各种细节都言简意赅得概括到,实用性十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