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她们自己的文学》
2013-01-11
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伊莱恩 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我觉得自己像坐在一架时光机上,俯瞰了女性写作文学近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女性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背后也隐藏着女性为自身发展求独立求自由的奋斗历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曾经群发给朋友们一条短信,上面写到,佛教认为 女性“业障”比较重,有不堕女身一说;基督教认为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化成;伊斯兰教对女性也有种种限制;儒家思想也觉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苏格拉底也非常瞧不起女人……为什么全世界各家思想各个流派对世间其他问题的看法纷繁不一,唯独在女性 这个问题上却屈辱如此一致?我想,把问题归结到父权制社会是不是过于简单和武断了,或者说,我想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就会形成一个这样的父权制社会?内因和外因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希望有机会我能继续思考下去。
回到肖瓦尔特的这本书,整本书的构架其实非常清晰。首先,肖把女性写作的历史主要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女性的,女权的,和女人的(Feminie,Feminist,and Female),分别对应模仿阶段,抗议阶段和自我发现阶段。
.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模仿阶段(19C40N—1880年艾略特去世)中,肖谈到了女性小说的起源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即“如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发现自己处于双重困境。她们因男性批评家的俯就恩赐而感到屈辱,强烈表达了不想受特殊对待,而要做到真正优秀的愿望,然而她们又深感焦虑,怕这样一来自己就不会像一个女人了”(17)这个阶段中的佼佼者便是夏洛蒂 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有批评家认为她们分别属于奥斯丁和乔治 桑(Sand)两个支系。“夏洛特选择了如火山般易爆的文学,它不仅关乎心灵,也是写肉体的,是个充满性欲的,又往往 超自然的世界。乔治艾略特则被视为勃朗特的对立面:作为作家和女人是奥斯丁的传人,考虑精心,有智识,有教养。”(95)而女作家的性格也与其作品里女主人公的个性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女作家在描写男性人物的时候受到了种种质疑。她们笔下的男主人公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模范男主人公,肖认为他们是女性“幻想的投射”(127)。第二类是野兽般的男人,如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这些英雄好汉确实具有族类相似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俊相貌,还往往丑陋至极,目光锐利,出口粗鲁,愤世嫉俗,做事莽撞冲动。他们的叛逆精神强力刺激了女主公,同时也调动起她欲改造之的能量”(130)
第二个阶段即女权阶段(1880-1920),往往与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此时的女作家分为两个正营,一是类积极参与,一类是与之保持距离甚至持有不赞同的态度。
第三个阶段即女人阶段,从1920年开始至今,肖认为从1960年开始女性小说开始进入自我意识阶段。女人阶段也可以称之为女性美学阶段,所谓女性美学是一个暧昧而又微含矛盾的词语,一方面企图打破男性文化的壁垒,追求女性意识,另一方面则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被包围在所谓的男性经验之中,因为用来说明文化的字词“都是男人造的”(260)。不论是多萝西 理查德,还是弗吉尼亚 沃尔夫或者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困境。她们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描写所谓的“女性经验”,却又发现处在男性话语无往不在的枷锁之中。理查森最开始进行意识流的实验,使用阴性的心理句子,这种句子标点很少,使用省略,句子破碎,这些都是在阻断句子的结构潜能,不让句子达到智慧,高潮,体现主要意思和从属意思。无论是女性美学还是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论,肖认为都是女作家们接受“自我毁灭”的一种消极的探索。
最后,在作者增补的两章中,多丽丝 莱辛和安吉拉 卡特都是英国当代女作家中 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在扩展女性经验的同时,警惕不要被男性文化所同化。“当代女小说家将不得不正视黑人作家,少数足已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作家过去一直在面对的问题:究竟应该献身于铸造女性 神话和史诗,还是应该超越女性 传统,不带性别痕迹的参与到文学主流中去,而后者即可以视为 平等,也可以视为同化。”
肖瓦尔特将女性写作放入一个纵向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探讨,探讨了女性写作的特点以及女作家们面对的困境,书中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很深的思考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