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娱乐至死”这个词时,我脑袋里闪过的是现阶段广泛存在的以交流为目的的言语中总是倾向于带有一些娱乐性质的的言辞,这些言辞大部分来自于网络用语,带有很强的娱乐性,所以我以为《娱乐至死》至少也会谈及这方面的内容(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看了书后知道了作者谈及的主要是话语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所以和我最初的理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作者在前言的开头就将乔治.奥威尔《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进行对比,(以及在正文中)提到本文先告诉大家的最有可能实现的就是赫胥黎的预言,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人们会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作者在文中一直在尽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来揭示美国媒体从印刷术占主导的交流形式到以电视占主导的交流形式的发展变化带来的话语权的变化,毫无疑问,这本书最大的分析方法便是福柯在《性经验史》中所创设的话语权的分析方法,但是单从这一点上否定它的价值就未免为时太早了。很多人(尤其社会学家)常常会评价说一些社会学研究人士悃于福柯的”话语权体系'中,偷懒套用现成的而不去突破思维,创新。但我们不能用这样的要求去苛责每一个运用“话语权”知识来分析问题的人,社会鼓励去创新,不代表不能借鉴前人的经验,这样的道理我们都懂,本书所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较远,这期间不仅有媒体发声形式存在改变,而且也有众多新兴媒体的产生,电视也不再起主导作用,倒是互联网占据了主导地位,新时代的文盲的评判标准成了“是否会使用电脑”,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对媒体的存在形式以及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作者描述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媒体存在的一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弊端现在仍然存在着,当然没有达到“娱乐至死”的程度,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忽视这样的问题。
-------------------------------------------------------------------------------------------------------------------------------
具体内容分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五章,前两章主要是表明作者对本文中所要描述的“媒介”侧重的是媒介作用隐喻起到的一种认识论的作用,不过我认为作者多次强调(第二篇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显得有些啰嗦,在第一篇道明之后本可以不重复这一观点,但是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所举的例子的代表性以及作者对细微事物的观察能力,这一优点在下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第二章中作者用三个例子来解释媒介是怎样影响文化的,试图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对于真理的认识是通过表达方式密切关联的,‘真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偏见”。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作者是为了支持后面的理论所发表的自欺欺人的言论,我们目前无法证明真理的绝对性,但是我不认同作者这样的观点,如同我们无法去评判“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谁对谁错一样,我们也不能说出得出这般结论;在第三章中作者也是通过举例的形式来说明印刷术时代下的美国的话语有序、严肃、复杂、有逻辑性、理性并且有说服力,与电报产生后也就是作者所称的“躲猫猫时代”美国话语内同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以及电视时代下美国话语存在的无逻辑的信息堆积的特点产生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电报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人们第一次面临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新闻中则表现为“只能不断提供新闻,面对新闻却无能为力”的怪圈,这一点在当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此媒体自身负很大责任,媒体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就应该发出有意义的声音,但目前我国的情况不仅是媒体无病呻吟,而且“有病”媒体不呻吟,这样是最糟糕的,作者在前言中所提的两种对文化压迫的情形都发生在了当代社会,而且是朝着变坏的情形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去努力改变的,是社会各界人士都需要去努力作为的,尤其是政治人员(似乎也是最难改变的一群人员),不能等到杀死一只反舌鸟的地步。
下篇共六章,主要分析了娱乐业时代媒体(主要是电视)对话语结构的改造,作者从电视媒体用词、人的神态、人的语气以及电视图像等方面来分析,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使人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并且逐渐失去判断什么事信息的能力。这种分裂的言论使得语境消失,被割裂,连自相矛盾也消失。在第八章中作者指出这样的话语形式甚至渗入了宗教,第九章中指出渗入了政治,而且这几乎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再加上人自身习惯于某种话语模式,不勤于思考,就陷入了一种危险的无知的境地,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呼唤大家要思考媒体的真正含义以及价值,如作者所言,这样的改变需要组织、个人,必要的情况下加之以法律来共同改变这样一种情形,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社会怎样去教育大家思考,个人则不能盲目的去受制于现有的交流形式以及盲目的接受任何信息的灌输,而应多一份理性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