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者当成了母亲
2011-03-15
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便有一种不幸的预感,终究变成了结论由作者自己在书中揭示出来.
从饥饿的女儿开始接触虹影的作品,总觉得她的作品有一种野性的生命力,压抑的抗拒着宿命般降临的世界,然而,又慌不择路.
犹如山崖处挣扎着长出各种形状的树,路过的人惊异它们的不同,却没有人会停留太久,对于树来说,它们终究是异类.
在继续的阅读中,我有些恐惧,这种夺路而出的野性,因为不可控制,便成了洪水猛兽,伤着的无非是以自己为圆心的范围之内的人.
她太有倾诉的欲望,很多人有这种欲望,没有类似的渠道,或者故事讲的不够好,而虹影的事无巨细的讲述方式恰恰成了她作品的吸引人的一个部分.
这本依旧是她絮絮叨叨的继续,不过故事到了一个家族或者家庭的尽头处.多了一份不言自明的凄凉.
相信作者也曾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从而试图描述她不所有所埋怨的母亲.
可惜的是,如果将一个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周期,作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母亲的记忆都是有所缺失的,比较重要的从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一段时间了,对虹影自己来说不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时间,因此描述中总觉得少了一份激情和生动,感觉不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而已另外一出生活.
而对于期间的母亲的生活,作者只能他人的口述拼凑出一个母亲的形象,我想这形象很大程度是虹影成年之前对母亲的形象的惯性延续
几十年过去之后,母亲的变化很少,而虹影本人却物是人非.
我相信她想与母亲,想与周围的世界和解,可不知道是时光流逝心疲惫的无所谓,还是一如她的野性一样,凌乱的翻过了.
这个世界崩塌着留在身后,然而哪里又有新的世界呢?
是这样一种倾诉,让我知道这个世间有一批旅人,不停的走,无望的寻找着出路,温暖与幸福.
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自己悲剧的制造者.我们都很容易记得受到点点伤害与委屈,很少耶很难检视自己的成长与应对是否是合适的
这是让我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的原因.
作者不能仅仅靠展示自己的伤口而创造,更应该留下沉甸甸的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