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之“高”
2014-10-26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之所以“高”,应该在于师资力量,人文环境以及图书馆建设。
但现在高校的“高”,好像已经变了味儿。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发现往往对学生认真负责,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却总是职称评不上去,混了好几年还是讲师。因为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教学,而并没有忙着发表论文,提升职称,申请专利云云。而且目前以我自己的经验,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并不高,而会借用其他时间进行商业活动(仅以外语系为例),也很难专心致志全方位服务于学生。
而在校园专业建设中,求全求热门也是重要问题。“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与盲目求全有很大的关系。而家长也处于一种盲目趋从的状态,让孩子“什么来钱上什么专业”,导致了金融贸易专业的过度饱和。而对于连艺术教授都没有而要创办艺术系的一些学院,实在已经是无力吐槽。为什么我们过于注重“高而全”,而忽视了“小而精”? 也许是我们太注重门面而忽视了内在。
丘成桐的炮轰很有意思:中国有很多很聪明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却培养不出真正有科研成果的人。因为名教授不教本科,而本科生的教育在哈佛大学确实至关重要的一环。科研教学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来真正的人才。功利性的教育抹杀了潜力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也产生不了真的科研成果。
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小而精”的模式,让学生们聆听大师的教诲并且体会到博尔赫斯说的“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呢?什么时候 研究生教育能实现公平化透明化,而非肉体贿赂已获得研究生乃至博士学位呢?
Long way to go....
P.S:今天报纸上的标题赫然:教育部禁止高校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默默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