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时代受害者自白
2013-11-24
病例报告。
症状一:信息焦虑症。每天强迫自己接受大量的信息,从印度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到大学城女厕所又遭遇变态偷拍者,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某某大咖出轨离婚,政治经济娱乐文化社会一网打尽,不加分析,只求对任何事有浅层的记忆,以此充当日常胡侃话题,不求深度,只求有笑料。
症状二:下笔困难症。中文人,理应一支笔一张嘴走天下。嘴且不说,先天嘴拙,后天常年沉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写、删、写、删,一直恶性循环,现在尚且还有此症状的后遗症。具体而言,我有很多想法,幻想笔下生花,孰料连一个句子都无法凑成;有很多破碎的信息,欲将其组合在一片文章却发现往往偏题到爪哇国。
解惑。
书中有言:
一,对于电报(信息爆炸时代)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二,没有了连续性和语境,"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但是,图像和瞬间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语境。
这本书是在参加学校的一个现场作文创作大赛后的隔一天读的,恨相遇太晚,任我沉浮于迷惑中。想起这场比赛,实在是怎尴尬二字了得。比赛题目很正统,乍一看,无语凝噎,这题目写散文还可以,小说就实在牵强。脑筋兜兜转转终于想到一个自我认为相对创新的题目,从小鬼点子多,想着可以下笔如有神,好歹优秀奖是囊中之物,哪想提笔忘字,句不成句(文笔不好 ),文不成文(结构混乱),到了最后冷汗直流,只恨不得撕了那纸张了事。
我才想起自己已有大半个学期没写下一篇文章,才想起自己的老毛病。这种毛病治无他法,唯有写,一直写,写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句子好歹通顺了,结构好歹完整了。然而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这些只是必要的表面功夫,常说文如其人,有深度的文章往往需要有深度的脑袋,在这个只求广度不求深度的年代,在经历了无书可读以及有书不读的小初高,要在短短两年之下求得有深度的思想,难上加难。我现在的状况总感觉是临立于没有地基岌岌可危的高楼上。书看少了的结果。说来只是恨,如今唯有求知识若渴,古代、近现当代、外国文学以及写作一补再补,一字概之,难啊。
班里陈老师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前天的信息,正如这几本书。他把几本书堆在手掌中。这是昨天的信息。又把几本书堆在手掌上。而今天的信息,就是这几本书。这一层一层厚厚的书让人看了发昏。你要把前天的信息提取出来,难,为什么,你得劈开昨天与今天的信息,再从前天的信息中深度挖掘。
又想起一亲人。看了一辈子的报纸,从来没有为什么事真正发出话语和实际行动。
无意间看到的一条新闻,说的是要是没有了微博,看书的人必会增加不少。我不赞同,娱乐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现代人的思维已经碎片化了,即便没有微博,新的玩具依旧层出不断。
书中有言,在弥尔顿、培根、伏尔泰、歌德和杰弗逊这些前辈的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会拿起武器保卫和平。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甚至,人们没有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