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的媒介隐喻
2013-07-29
媒介隐喻
陈寅恪曾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 为此文化所化之人, 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波兹曼无疑对印刷术时代情深意切. 但本书的价值显然不在一个人对挚爱文化符号衰落的凭吊. 因为他说出了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的事实 -- 媒介即隐喻.
简而言之, 用以沟通交流信息的媒介, 除了其自身的技术属性外, 还因它的内在本质, 有偏爱某些类型信息, 并鼓励某种思维方式的倾向.
比如, 印刷术下的纸媒体, 在创作时, 可以充分修改, 适合较为正式严肃内容的阐述. 以图像为主的媒介, 展现的是形象的物体. 你可以展现一棵树, 但是无法表示"树"这个抽象概念.
美国首次电报连通的时候, 梭罗说, 从此缅因州和德州之间可以消息互通了, 但是它们传递的不过是"公主得了百日咳"之类的信息. 电报使得信息传递成本急剧降低, 它的吞吐量远超于有价值内容的创造速度. 这种快节奏的方式, 十分适合大量的, 互相独立无关的信息.
印刷制品, 电视, 电脑, 呈现信息的手段是依次增强的. 所以纯粹从功能角度来说, 后面的完全可以代替前面的. 但是, 媒介的隐喻, 其本质, 让偏爱, 擅长某类的信息的传递.
SNS的媒介隐喻
一本书和其思想引起共鸣, 也许是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就有了自己的先验经验. 它不过是让你找到一个有相同经历人, 将你的经验抽象概括成他的语言.
如果你对上面那句话有一定认同感的话, 这已经说明了该观点的有效性了. : )
<娱乐至死>给我引起的共鸣来源于SNS.
如果分析互联网SNS作为媒介的隐喻, 我能想到三点.
1. 信息可能于任何时间点产生
web 2.0时代下的, 我们的信息具有极强的即时性. 这是一种比电视时代更迅捷的媒介. "非诚勿扰"再好看, 也只能过完今天这一天, 明天再看. 但在sns里, 任何时刻, 任何时间点都有可能是新的信息产生的时候.
2. 社交中对于"被交互"的渴望
人们在网络社交的时候, 总是有一种渴望被响应的心理. 社交的本质就在于互动. 对普通人来说, 每发一条消息希望有人回复, 传的照片希望有人评论, 粉丝和最近来访也是每天必看. 这是人之常情.
3. 互联网鼓励"短时间浏览, 再页面跳转"的模式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 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 页面设计就是鼓励用户点击链接. 因为只有如此, 广告才有效. 这种思维下, 只有文字而缺少链接的网页就显得令人讨厌. 同时, 各门户信息之间的互引用和便利的搜索工具, 也带着我们一步一步的在不同网页上跳动.
在1,2两个前提下, 你会发现. 刷新的频率变快了. 无聊的时候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新建标签页, 输入url. 或者直接F5刷新. 只因为, 我们迫切想知道, 发的帖子有没人顶/赞. 并且我们知道, 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
换言之, 控制我们处理社交信息的操作系统, 已经从中断式变成了轮询式.
3的作用, 以及良莠不齐的文章内容锻炼的我们扫视文章决定是否通读的习惯, 进一步弱化对专一信息的注意力.
语境的缺失
波兹曼在分析电视新闻的时候, 强调电视新闻, 让我们把语境割裂开来. 前一秒钟我们还在报道某个国家的灾难, 后一秒钟就跳到了群众对某某表示喜闻乐见的题材上了. 如此这般, 我们接受了大量互相语境无关的信息.
自然语言是上下文相关的语言, 语言的意义和解读必须依赖于其所处的语境上下文. 在SNS上太多次看到看不懂的只言片语的状态, 微博. 它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上下文, 是经历过某些特殊的事件后有感而发. 正所谓, 某些话是说给懂的人听的. 但你不知道他这段经历, 这条信息的上下文语境对你来说是缺失, 或者无关的.
举个例子, "女人真是XX的动物." 这样一句话的背后可能是他今天被女朋友训斥了一顿. 所以, 如果看到某些无法认同的观点, 需要表示理解, 因为别人有潜台词没说出来.
但问题是, 如果你的信息流中充满了大量缺乏语境信息怎么办? 回复询问, 表示关心, 从而获取相关背景知识不就行了? 且不谈其时间成本和某些情况的不可行(如大牛, 微博名人的单向关注), 这本身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因为缺乏上下文常常意味着, 这个语境是和你无关的. 微博上关注的名人, 把他生活中的细节放出来. 学计算机的看到中学同学分享的经济学考试资料(他的专业). 不是说对自己社交圈的不关心, 作为信息的发布者, 每个人都有多个发布频道. 而我们作为接受者, 往往只与因为其中一个频道的交集相关.
人肉爬虫
很多人, 至少我是, 都有一种潜在的"消息闭塞恐慌症." 我们希望尽量能够接受到每一条潜在有用的信息. 具体表现是, 看到一篇好文章, 技术贴, 就收藏起来, 准备来日再看.
但存在大量语境无关信息的前提下, 有这种心理的人, 就不得不忍受一些不相关的噪音. 利弊权衡下, 常常选择了忍受噪音, 以获取潜在的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除了噪音以外, 另一个问题是, 潜在有用信息之间也是互不相关的. 你的思维必须从前面的"中国宪政大讨论" 马上跳到"西藏旅游攻略", 再跳到"linux内核资料索引". 因此这是一个元素关联性不强的信息流. 在这种信息流的冲击下, 你没办法对某个话题做深入的理解, 或者不是当前关注的方向. 形势逼迫, 只能将之收藏起来.
于是, 大量信息流下, 搜集潜在有价值信息的欲望下, 我们是人肉爬虫, 当然是个人爱好定制的垂直搜索的爬虫. 接下来应该有的索引, 组织, 再利用, 都与SNS无关. 我们的行动也常常止步于爬虫.
技术改变世界
波兹曼在最后一章给我们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法是, 促进关于新媒介下的认知论广泛探讨. 如果一个人完全了解火, 那火就没有那么危险了.
对印刷术时代的怀念下, 作者估计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太多的好感. 但是,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否对这一局面有所改善? 也许.
信息输出上,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的帮助下, 让系统给信息流分流, 让之流向该留的地方, 例如选择只呈现与你相关的信息. 这样就不会被技术大牛的ACG信息刷屏了.
信息输入上, 人肉爬虫由系统自动完成. 并且在展现方式上, 层次化, 结构化. 如按照第一层, 专业, 时事, 社科. 专业里第二层又有, 操作系统, C语言. 类似于思维导图的方式. 某一阶段只展示这一阶段你所关注的话题.
结语
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历来是肤浅的, 娱乐为主的. 但是, 波兹曼担忧的是电视技术让娱乐文化和严肃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 是技术统治下的社会, 即便是高质量, 本该严肃的话题, 也因统治力量的媒介本质而丧失其特有的表现方式. 书中举的例子, 电视中的政治节目, 娱乐方式的教育, 传教.
书中最后一句话如暮鼓晨钟: "我们在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中."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只是源于对新技术的疑虑. 但长者的警告已经发出, 我们就不应该是水温慢慢升高的锅炉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