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与伟大
2011-10-15
1961年,一位《时代》的记者在来到日本采访松下幸之助。当他走入一座朴实的京都宅邸,看见安静的老人正和三位年轻的研究人员边喝茶边探讨如何能为全人类带来最大的繁荣和幸福。那时,松下68岁。而这位68岁的老人正在完成他人生的再一次转型,他试图探寻人类幸福之源,他对《时代》的记者说:“我想研究人性。”
那时,他名下的松下集团的销售点已经遍布全日本,早在三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名列全日本最高收入的名单,旗下更是拥有松下造船株式会社、松下航空机株式会社等军方协办企业。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对松下来说,放在肩头是一项比获得名利和金钱更艰巨更伟大的事业,而他可以为了这项事业不辞艰辛,默默耕耘,倾尽一生。
当走进现代的书店,摆在最前面最显眼位置的,总是少不了花样百出的“成功学”书籍,成功人士教你怎么在社会在职场上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可是,然后呢?大多数人还是一群空洞的技巧运用者,它们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如果仅此而已,你永远就只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一个“卓越的人”。如果说“优秀”来自于行为和表象的成熟与能干,那么“卓越”就是发自内心的谦卑与伟大。松下幸之助拥有这样“卓越”的内心,他秉承着最真挚最质朴的内心,在混战的商场上指明前方最宽阔的道路,就像他曾挂在家中那副巨大的毛笔字,白底黑字写着“素直之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用一颗“素直之心”待人接物,这就是他心中素白的花,向身边的人散发灵魂的芳香,好像在说,“孩子,路就在那里。在你心中。”
谦卑
日本的文化向来谦恭雅逊,无疑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极大地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许知远曾在一篇有关文章中提到,“松下的性格中蕴涵着今天的商业世界所缺乏的东方特质。约翰•科特饶有兴味地记录着松下罕见的谦虚、质朴与体贴:他会在餐馆吃饭时特意向厨师解释,他没有吃完牛排是因为年纪大了而非味道不好,以免他受到老板的责备。”无疑,政客们常常会在公众场合之下做出谦卑有礼的表率,但松下幸之助的谦卑却是因一种内心理念的萌发生长而外化的行为,谦卑如他,从未想过要受万人敬仰,却又偏偏成为了一种社会标志。
一、 虚心
卓越由心而生。优秀或许意味着在对比中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卓越不仅仅是这样。松下幸之助的卓越来自于他的“空心”。按他自己的说法,他从小只读过四年书,之后就一直在别人店里当学徒,所以在他看来,他雇佣的员工都比自己聪明能干。但其实不然。幸之助的师傅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不只手把手教给他做生意的技艺,而且对他从小的人格和道德要求都十分严苛。而他之所以这样“空心以求贤能”,关键在于他清楚明白“虚心”的强大内力。
首先,一个经营者,若不能“虚心”,就无法使下意准确上达,让经营者像一座海中孤舟,只能盲目前进,最终会失去方向,被吞没于浪潮之中。幸之助曾简明地指出,“绝不做一个独裁者”。
其次,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在运用员工时,若不能凭着一颗“素直之心”,则无法看到员工的优点与长处,酿成难以用人得当的局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幸之助提倡以“70%”的原则看待员工,即放下一切自满与傲慢的态度,审视别人时让长处占70%,只有这样才能放心地信任下属,与下属建立愉快、信赖的工作关系。
甚至他在招聘员工时也提出“不念初衷而虚心学习的人”这样一点要求,可见“虚心”,这一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传统美德”,虽然听来简单质朴,却不仅是管理者顺利运营企业的诀窍,还是工作中不断进步的不二法门。
二、 感恩
在《销售的恩惠》和《顾客的恩惠》两则里,幸之助都提到了“恩惠”两个字。在故事后也不忘提笔写道“应该拥有这种感激的心情和姿态!”并且在自己的店陷入困境之时,也不忘“自己的店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老字号,是因为得到了顾客的关照,是托了顾客们的福”。试想在匆忙的世界里,人们四处奔波想的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感恩之心”虽然常常被人在嘴边,可最后多沦为形式的寒暄,或像是打着“回报顾客大折扣”的幌子实则狂收暴利的销售活动。幸之助的感恩真正融入在他的经营和销售中,无论是“微笑的回报”,“为了方便顾客的推销”还是他的“自来水哲学”,都是以一颗炽热的“感恩之心”为根基,目的在于用无私的奉献去回报顾客。
三、 真诚
之前,还看到了这样一则幸之助童年的小故事:
在松下幸之助l3岁的时候,做成了第一笔买卖。铁川蚊帐批发店的老板要买一辆自行车,老板便派松下送去一辆。那时候的自行车与现在的轿车一样昂贵,在谈价格的时候,由于铁川出的价钱与老板规定的最低价有差别,松下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铁川先生看松下真心诚意想做这笔生意,很是感动,便答应了他的价格。
所谓从小看到大,故事虽然听来平常,却影响了幸之助之后从商的一生。从那时起,他就懂得了真诚的力量。记得幸之助每次写道顾客不满意他们比别人的价格略高时,他都会非常真诚地、详尽地向顾客解释为什么他们的价格会是这样,并向顾客展现他们的价格是最公道最真诚的定价。
但切不可小看了“真诚”二字。所谓真诚,真实诚恳,幸之助的“真诚”,就像是在销售中,将“为了方便顾客”这样赤诚的心掏出来给顾客看。不仅如此,真诚还意味着,一切看起来只是形式的美好品格,都应在实际经营中落到实处。从这一角度来讲,真诚也意味着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切高尚的真诚都不应只是流于表面的功夫,而是实实在在的饥荒时的馒头,雪夜中的木炭。因此,真诚并不容易,一切高尚的美德也不是挂在嘴边,而是每日每日不懈不怠的默默耕耘和积累。
伟大
1979年,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政经塾”,用以培养政治领导人。除此之外,松下还创办了PHP协会,出版杂志书籍、开展研讨会以探讨世界的未来,创建技术大奖“日本奖”,奖励为人类未来做出技术贡献的人才。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出版书籍,将自己的经营与人生理念推向世界。前一节讲到松下的“谦卑”,但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提到的一样,一个人也同时应该拥有建立在“谦卑”上的自信。松下的自信源于他始终不渝的信念以及不容推辞的责任感,在他的世界观里,一个人若只是保守地消极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因为害怕犯错而墨守陈规画地为牢,那么这个人并没有活过一个完整的人生。
一、 企业与自然
日本人的“自然观”很重,他们是一群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种族,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现代摄影、设计作品中,自然感都特别强烈。松下幸之助也是深受日本“自然观”影响的人。在他的《人生心得帖》中,他不断地提到自然的规律不容违抗,人们应该努力地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勿使物泣”,“学会与疾病相处”等。在企业经营中,也不断地提到顺应自然的重要。
他说,“人类是万物之王。它顺应了生成、发展这一法则,并被授予了将自身及同万物的共同生活无限地发展下去的权能和责任。” 因此,应该正视经营中的不景气和低谷,努力钻营,从中汲取好的方面以求更长远的发展;在人事上,则应根据人性的本质来进行管理,经营者应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并努力满足人的需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二、 企业与社会
人们最常说的就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这句话不无道理。一个企业只有盈利了,才能养活员工,顺利发展壮大。但若从松下的观点来看,一个只知道盈利的企业,也终将只是一个平庸的企业,因为作为成功的企业,它有比“盈利”更长远更迫切的目标。
在松下看来,企业与社会、国家是一体的,企业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存在的最高使命,而盈利,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当回头看现实,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通过慈善或基金投入,一个企业的良好企业文化塑造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例如在广告中宣传公益的概念,在平时的经营中体现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管理,在产品中展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等等。因此,一个企业应在经营中时时刻刻以社会责任作为最终目标去思考问题,在盈利的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社会的价值。
结语
与其说松下幸之助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还不如称他为商业界中的哲人。事实上,他的哲学并不是什么艰涩难读的孤僻学问,却是活灵活现的经验思考。松下幸之助最伟大最感人的在于,他谦卑的姿态、伟大的抱负和一颗灵敏、敢于追问与沉思的心。若你惊异于,他究竟是如何因为这么些微小的事情而得出那样的哲学思索的时候,或许你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早已经忘了如何揣着一颗赤诚雅逊的心去观照自己、观照他人。而若你还苦苦求索着成功的道路如何前行,或许你最该做的,是像幸之助那样,坐下来严肃地、一丝不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让世界去找寻到通向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