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1984年的担忧
2009-11-17
那些具有伟大人文关怀精神的先人总是对于人类的未来怀着各式各样的担忧。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死于1950年的乔治•奥威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年发表了名为《一九八四年》的小说,描绘了他想像中的未来独裁统治世界下,普罗大众被剥夺了获知信息的权力而成为浑噩的生灵;死于1963年的奥尔德斯•赫胥黎更是早在1932年就写成了《美丽新世界》,以与奥威尔相反的角度对于未来世界的人们因为信息的泛滥导致的沉沦予以讽刺。
尼尔•波兹曼,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死于2003年,生前长期担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对于英国人奥威尔的担忧,作为一个美国人,波兹曼明显有点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当时(1984)世界上仅有几百万人处于那种独裁统治下的信息封锁,看到这个数字,再看看自己如今身处的这个不懂得翻墙就相当于半盲半聋的“饱含关爱”的和谐环境,不禁长叹。
和他推崇的马歇尔•麦克卢汉一样,身在1984年电视媒体渗透进包括政治,宗教,教育各个社会环节的美国的作者对于电视的无孔不入导致的全民娱乐痛心疾首,乃至引经据典类比文字出现取代口口相传,印刷术的普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而电视媒介的影响力全面超越书籍同样被认为是将使人类社会走向庸俗的重大事件。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大概快半年没怎么看电视了,作为在电视前长大的一代,我很庆幸自己没怎么沦为电视的奴隶,个中原因除了认同如本书作者所言的电视与报纸一样充满了无数无用的信息,当然还有电脑逐渐取代了电视成为新一代的主流媒介。虽然有选台的自由,但电视观众依然是被动地被灌输进包括广告在内的无聊信息,“一个40岁的美国人平均看过100万条电视广告”,呵呵。当然,主动点播慢慢变成电视发展的趋势,只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你就可以免于电视广告的骚扰,相信不久的将来,电视广告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不甘失败的电视势必与强势的电脑媒介结合而成为新的怪物。
不知道作者看到这个结果会否安慰一些,毕竟,尽管信息还是一样的泛滥成灾庸俗不堪,但人们逐渐学会了自主选择,懂得了使用日渐普及的搜索引擎来获取,筛选需要的信息,即使整个数据库依然充斥着垃圾,总算也是进步了。
作者关于政治宗教教育等原本庄严神圣领域的娱乐化而使社会彻底丧失严肃性的担忧,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全盛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乃至我们的大唐盛世,人类因暂时免于战乱,娱乐同样成为社会的主题,尽管奢靡成风最终导致了由盛转衰,但我相信这是人性中靠几个智者的提点根本无法改变的本质劣根性之一。不管生在哪个时代,无论智者或愚人都无法改变时代前进的方向,向来都是时势唤出了英雄,而自认为或被认为造了时势的英雄到最后都被证明为只是时势的必然产物。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当看书长大的一代逐渐将要淡出历史舞台,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慢慢地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玩电脑长大的一代带着满脸的无所谓打量着这个世界;当电脑的功能逐渐强大到可以导致报业,出版业,唱片业甚至可能还有电影业的崩溃,当电脑劳力的成本逐步下降到低于最贱的人类劳力,当我们的科学最终参透了人脑的奥秘而可以用电脑取代,我们,离那个所谓的“审判日”还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