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不足够》读书笔记
2007-03-27
刚看《仍然不足够》,很快就被它吸引住了,然后又仔细地读过3遍,确实是本好书,很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思考。强烈推荐!
文章从ERP供应商的视角,描述了大客户出现市场饱和的状况、客户对系统不断提出需求使软件越来越庞杂,客户投入大量IT投资却收效甚微的场景。这些问题不都是现今中国大陆的ERP厂商所真实面对的么?所以文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对策都是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
对ERP的定位和认识:
ERP的盈利效益:
1加快应收帐款的回收
2 联合采购减少了物料成本
3 库存减少,增加现金流,减少库存持有成本
4 缺货减少,销售额提高
注意:公司越小,从ERP中得到的效益就越少。——P68
MRP减轻了经需求量计算的限制;ERP减轻的限制——要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运作。
客户:
关注功能的同时,关心实施的成本、操作的简便。
提出了ERP供应商面对的矛盾,最后又给出了解决的方案:
矛盾一:
满足客户需求,需要系统复杂化;提高服务管理,需要将软件简化。
矛盾二:
大型公司客户市场饱和,必须进军中小企业市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销售周期、人力几乎相同,但利润却少的可怜;
矛盾三:
小公司比大公司的管理结构简单,但ERP的销售周期不比大公司的短。
对策:
实施缓冲管理的系统,生产部的领班、维修人员,都要使用系统,大量增加了用户数的需求。
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展系统到供应商、客户整个供应链;
除实施服务外,提供代替客户用系统处理日常性业务的服务。
生产车间的问题一:
1 更早发料不意味着能更早完工。发出更多的物料实际会使等候的长龙更长,而每张订单的平均完工时间会更长。
对策:
1 仅为产能瓶颈资源(而非所有的资源)排程,与物料发放排程相配合。在其他环节搞优化则毫无好处,反而有害,会令排程不稳定。
破除“每个机器都达到最高效率的运转”的排程思路。
2 在瓶颈上预留足够的备用产能,以保证急单不会冲击生产计划,而只是加入到计划中。
3 将控制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开,把缓冲插到正确的位置(瓶颈前),进行缓冲管理。
生产的问题二:
备用产能越少,排程就越不稳定;加入越多安全时间,排程就越稳定,但资源运用的效率就越低。
对策:
不用安全时间来保护排程,而是备用产能,用户只需要在事故发生后才做决定,进行额外加班。
生产的问题三:
产能提高后,库存反而升高。
对策:
1补货速度加快了,目标库存量应该减少。
2 把推式补货变成“拉式”补货,使目标库存最大限度贴近实际需求,大大加快仓库货物流量。
3 采用 延误发货的价值×延误的天数 来衡量发货的效率;用“ 库存货物的价值×存放的天数”来衡量库存管理的效率;
4 设立工厂仓库;仓库、工厂自行决定目标库存。
经典语录:
薪金不光是钱,还代表他们(员工)的成就被赏识、被确认,这对这些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都享受面对挑战和克服障碍的滋味,从而变得更强。
这股来自内心的动力是学不来的,你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没有,而具有这种动力的人实在太少了。—— P49
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默契,对赢取合同及成功实施很重要,在销售过程的早期阶段播下的种子,发展成做出最终决定时的关键因素。——P49
玛姬的第一条法则是:先熟悉如何使用新系统,然后才可提出改动。
玛姬的第二条法则是:客户不一定永远是对的,但他们永远是客户。——P50
只有当一项新科技令我们冲破一个现存的限制时,新科技才会带来效益,这只是常识而已。——P100
科技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仍然不足够,我们要从安装新科技中得益,就必须同时改变那些承认现存限制的运作规则,这是常识。——101
疑问和建议
P39: “不要把成本会计的名词,和真正的成本消减混为一谈,员工没有减少,成本就没有真正消减,公司的盈利就没有增加”。
个人认为:虽然人工没有减少,但是相同的人员处理了更多的工作内容,提高了管理水平:例如,原来2个会计只能进行粗略的成本计算,使用ERP后可以明细核算产品成本到每个订单,而且增加了客户的信用管理,统一了收、付款方式,减少了应收款的风险,促进应收帐款的收回,直接增加了公司的盈利实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
每小时运行软件运算的用户,跟一个每天只用一次的客户,公司表现改善?如何比较?——P95
个人建议:后面的篇幅应该解答这个“如何确定软件运行频率”的问题。但是书里没有下文。
但仓库每天需要从工厂拿取的各产品的总量…… ——P155
个人建议:但一个仓库每天……, 否则无法明确是每个仓库还是所有仓库的货量,容易产生误解。
目标库存量评价少于两个星期,…… ——P156
个人认为:目标库存量评价少于两个星期的市场需求量,…… 否则语意不完整,意思不明确。
前言》第四点 提到了“有效产出会计”,但是并未给出任何的解释和应用的说明。
个人认为:应对次重要观点给出说明。
文中多次提到“鼓-缓冲-绳子”,但是如果没有看过《目标》,则不明其意,建议在导读或页脚处给予对它的简短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