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13-03-28
物•象征•仿真 读书笔记
物的消费,符号的消费
物→科技物品→1核心功能→功能性/客观↘
2附属功能→非功能性/主观→客观本意层次
3引申意义层次
功能性体系:1物的基本功能
2冲动和初等需要
3前两者间的象征关系
4否认以上3点
物→个性化物品→符号:1.符号学:符号(sign)
2.心理分析意义:征兆(symptom)拟人化
3.社会地位中:信号(signal)
人与人的关系到物与物的关系,其关系从根本的功能性物品,转化到个性化符号物品,是具有符号能指的个性化物品,物品只留下纯粹的几号。
消费者流淌于个性化之物的符号关系组合中,不是人在消费物,相反,是物的符号所编制的关系网在驱使着每一个消费者不断追新逐异。所以,消费社会中重要的不是个体如何消耗物品,而是诸多个性化物品的符号组成的关系如何支配消费者个体。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尔、阿多诺
“遗忘”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使人遗失其根本
第二代:哈贝马斯
“学习”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作为人类学习最近阶段具有高度片面性。
货币导控的市场,权利导控的行政
第三代:霍耐特
“遗忘”揭露特定个体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具体遭遇
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表现为符号与差异的等级逻辑序列
1. 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实用逻辑
2. 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市场的逻辑(等价交换)
3. 象征性交换的逻辑——矛盾的逻辑(礼品逻辑)
4. 符号价值的逻辑——差异的逻辑(社会地位的逻辑)
1. 符号之物→否认。商品等价物品系列
eg.时尚之物与普通商品
2. 象征性价值→否认。符号价值
象征否定物的功能性及符号消费
莫斯-礼物交换,索绪尔-易位书写,弗洛伊德-死亡冲动
列斐伏尔:引导性消费的官僚社会资本主义已不在靠生产领域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维持,而通过大众消费来进行剥削。
对物的消费——转化为对符号的消费
仿真、仿像、内爆、超真实
不在场无罪证明:一个次体系为另一个次体系遮掩不在场无罪证明。
1. 相互的合法性逻辑
2. 共时性层面。次体系相互为无罪证明
仿真:1.补偿性逻辑
2.历时性层面。某一物的大量出现只是对过去存在过今天丧失之物的仿真。
拟真:simulation,比原始之真更加逼真。
仿像:围绕世界图像产生的概念
工业化生产
科学技术
消费社会
信息媒体网络
↓
1. 文艺复兴-伪造
2. 工业革命-生产
3. 消费社会-拟真
4. 碎片阶段
景观社会-德波
视觉-身体研究-梅洛庞蒂
基本需求:观看,被看,强迫别人观看
1. 为了实践
2. 验证想象:想象被验证,主体的美学观点被验证,主体获得满足
屈从式消费: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的越少,预期得越多,生活的就越少。
↓
屈从于预设对象
↓
个人非思活动的结果
媒体即信息,内爆与外爆相反,信息越多意义越匮乏,信息消融自身内容
1. 价值的自然阶段-使用价值
2. 价值的交换的商品阶段-交换价值
3. 价值的结构革命阶段-象征阶段
4. 价值的碎片阶段
文化内爆:
外部-工厂,批量生产
内部-市场,商品。物品没有记忆,大众化消费。
黑洞,自我坍缩。(文化的扩张最终页耗尽了文化本身,饱和超密度后,超过了极限崩溃)
PS.
大众媒体技术理论:
1. 地球村概念
2. 媒介即信息:任何技术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得环境。
3.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4. 部落化-非部落化-部落化(残缺到全面,整合)
热媒介:传递信息较清楚;接受者不需动用更多感官与思维活动
冷媒介:少而模糊;需要更多思维活动与感官参与
本真→废墟
↓
拟像→拟真→大众传媒、信息流、影像等联手构建。于凹凸与放大镜般把影像全方位环绕于个体周围。护着全方位波利主体边影像的信息流,以此营造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