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再数学
2014-08-20
张五常这个“另类”研究经济现象时喜欢赤手空拳,很少使用纷繁的数学手段,然而缜密的思维完全让他游刃有余。在现今这样一个经济学尚处于“洪荒时代”的背景下,很多理论尚不明晰或完美,往往“复古”的思考常常能拓宽出新的视野,而数学只是服务于经济学的工具,若是一味依赖工具那就本末倒置了。
记得大一上学画法几何的时候有一堂课的课件标题是“XX思想的运用”(记不清了)。老师把例题一道道分析完后问我们觉得这节课的要点是什么,点了几个同学回答后他一脸淡定地边摇头边把课件放得老大老大,让标题里的“想”这个字填满了整个屏幕。我们整个班级愣愣地盯着投影屏上这个大大的字说不出话来。傲娇的老师表示三维的东西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哪里有什么要点方法,全靠想,想明白了就能画出来了,教材上的各种思想啊方法啊不过是唬人的东西罢了,想不出来知道再多也没有用。虽然这段剧情就像小学生作文里出现的桥段一样狗血庸俗莫名其妙,但老师的这段话当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哦不,豁然开朗。
张老认为现在的经济学里包含了太多唬人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说“功用”(效用)。经济学指出理性人会追求功用最大化,这句话是没错的,而且不但没有错,正相反它是太对了,正确到不管我是思考10分钟还是100分钟还是100年都无法反驳。本书第一章就有一句颇为经典的话: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而当一句话没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它就是套套逻辑(tautology,意指无谓重复)。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套套逻辑的例子:四脚动物有四只脚。功用就是套套逻辑的一个例子,任何人都会追求功用最大化。你问我什么叫功用最大化?你只要有选择的余地,那么你做出的那个选择一定是在你做选择时让你功用最大化的选择。什么?!你说你have to do something without alternative?!我说,你一定是有的,你还能咬舌自尽嘛。只不过自杀这个选项带给你的功用比不上你被迫做的事,而世界上始终有人在自杀,也是因为对他来说所有的选择他都背负不起,只有离开人世给他的功用值最高。至于什么事对什么人能带来多少功用,那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这里不扯。这不是否定经济学中这些概念的作用,只是在解释行为时很多东西难以发挥功效,回归最原始的推理思考或许才是王道,我想这也是张五常的用意。
思考这项工作用在哪都是没有争议的。斯密提出“用值说”认为用值并不一定决定价值(他认为水的用值很高但价格很便宜,钻石则相反),看似挺有道理,到这再进行一番思考,与价值挂钩的真的是用值吗?水和钻石的价格高低似乎是由它们的多寡决定的,当人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水之后,稀少的钻石才更值钱,思考再深一层,就会联想到边际量,真正与价值挂钩的应该是边际用值(或者边际效用)。关键点在于,是人的思考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工具是没有思想的,做不到;被工具奴役的人思考是无力的,也做不到。
空气里仿佛回荡着怒吼:Why don't people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