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好人,但对投资帮助有限
2011-06-16
张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卖方,科班出身,持有两个国家3所大学的4个学位,担任过HSBC和UBS的中国研究主管,连续n年被机构投资者和亚洲货币等评为最佳研究团队和最佳中国分析师。但是全本书向我们传达的,除了对研究的一些方法心得和体会,对时下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就是对市场的敬畏和无能,最后反复劝说大众应该长期投资、购买指数、分散投资、降低收益率预期等等。
张先生自诩为有良知的敢说真话的分析师,也的确配得上,在不少问题并没有保留和隐藏。他对于研究的一些体会也值得学习,比如有一章就类似于《巴菲特的护城河》的读书笔记,尽管我更推荐去读原著。不局限于张先生,晨星公司的帕特多尔西,《股市真规则》和《巴菲特的护城河》等颇受好评的书作者,都是成功的卖方,敢说真话,也在研究上有所造诣,并乐于与大家分享所得;不过,要想向他们学习投资,我建议最好还是换个对象,因为他们都没有在投资上证明过自己。这再次说明,投资水平和研究能力并不是必然相关的。
曹仁超,中学文凭,草根出身,报纸编辑,过去30年投资回报率高于巴菲特(当然沾了资金体量较小的光),自己在市场中打拼出亿万身家,和张先生对比鲜明。张先生在书中坦诚自己过去的投资收益率很一般,我想这也是他最后逐渐放弃主动投资的原因。书中提到的投资老手杰森茨威格说过:投资表现的好坏与你专业知识的深浅无关,而与你的心理素质关系最大。我深表认同,在掌握了基础的一些知识后,心理对投资业绩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大部分人研读证券投资类书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从而在市场中获取更多收益。不同于小说、传记或者散文、哲学,这类读者的功利性是很强的,如果对投资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就不会去看。当然,张先生的名气和坦诚还是吸引了我掏钱,何况张先生将全部书稿收入捐献给家乡的学校。不过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尽管张先生在很多领域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在投资上可供学习的实在有限,而且多为教训。
人在市场中,要想长期超越指数的确是不容易的工作,但正是有那么一小群人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使得不少人跃跃欲试。我们有光鲜的背景,曾经证明过自己是人群中的top5%,甚至是正态分布中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西格玛以外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在投资上自己也能成为那极少数的成功者(即使没证明过自己的,想想曹仁超,也能找到信心)。特别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投资者,每天领着高额的薪水,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轻言认输。
至于书中提到的一些理念,比如不要凑IPO的热闹,用创业投资的眼光选股,历史数据可能害人不浅等等,都是值得牢记的。不过这些观点早已广为流传,刊登在报纸专栏上比较合适,写在书上就有点浅了,有骗钱的意味。不过张先生的所为并不是为了圈钱,而是做慈善,那么我也就乐得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