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th Hacker 其实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2015-09-27
本文记录我对「增长黑客 Growth Hacker」一书的想法。
Growth Hacker 是什么?要 Growth 的不单单是用户量,而是整个产品,Growth 根据产品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来定下目标,简单可以拆分为 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活跃用户)、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推荐)。做着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个产品是否市场愿意接受的产品,该不该被造出来?”当回答是“是”时,我们再来讨论 Growth 问题。
书中罗列了许多国内外的 Growth 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做出更好的方案,推动增长。分析数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定性分析,即对事物的性质做出分析,分析“它是什么”,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二是定量分析,即分析事物的量,分析“它有多少”,颜色、文案、排版这些因素能影响数字的涨跌多少,哪一种的效果会更好。无论是运营还是 Growth Hacker 里头,都没有最后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式,所以要不停地尝试。Growth Hacker 可以做的事有很多,内容、产品功能,获取用户、活跃用户、推广方案等都是 Growth Hacker 的舞台。
不同时期的增长目标不同,UV,回访率,DAU 占比,直接购买率,返购率,客单价等数据都可以作为产品不同时期的目标。但产品核心指标只有一个,现在在推动其他数据增长的决策,最终都是为了核心指标上服务。如淘宝运营进行的推广活动、B 端的运营教程、C 端的补贴最终都是要为销售额服务。
「增长黑客」这本书干货颇多,如何做,用什么工具做(Google Analytics、Mixpanel、KissMetrics、UserCycle、Customer.io、Optimize.ly、Basecamp),有什么案例可借鉴,都写得都非常清晰。
但个人很反感中间一大段一大段关于国内某些公司的增长方式。原因有五:一有一部分的案例没能用数据论证是否成功;二有某些案列虽然结果是成功的,但实际上是损害了用户体验、利益;三推广案例大多都是以补贴、免费等方式获取用户量,虽然实际获取单个用户成本不高,但这些依靠补贴获取的用户后期的活跃度有多少真是不得而知(或许后续会有继续运营的方案);四这些个成功案例如果不是书中出现我都没有听说过(或许我不是目标用户);最后还有一个是个人理由,有些案例还真是哗众取宠有点低俗(但如果不炒作或许也无法获取到娱乐至死的人类的关注吧)。
国内的市场很奇妙,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互联网就是为人提供“免费”、“优惠”、“补贴”的服务,互联网公司融到资自然会砸钱吸引用户,但靠钱吸引来的用户本就是最无粘性的。大多数的 O2O 公司盈利模式成谜,融到的钱砸向市场吸引用户促成购买量,但这个购买量是很难成为一个有效吸引资本的盈利模式。这个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但就不在此展开多说了。
用户很难捉摸,所以切记不要以为自己很理解用户。个人认为在做产品前,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利用起微信微博简单的 Webapp,或者是像是 Dropbox 那样的视频,粗糙的原型都可以来试验用户需求,根据数据再决定是否开发,是否推进,是否拥有独立的应用。
最终,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这个产品是否市场愿意接受的产品,该不该被造出来?”当回答是“是”时,我们再来讨论 Growth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