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结尾
2014-02-18
金融圈里许多事情向来是知者不言,言者不会。作者多年银行从业,显然是知道许多的,但是又不能尽写出来。但这么一本据称是“非虚构”的小说放在这里,有不能什么都不说。于是就有了这本出版的《同业鸦片》。相信从业者看来,会心一笑,或者来句“不过如此”。外行人看来,可能会不知所云,书中描述的惊心动魄,可能也只是大额数字造成的冲击。
在许多的大的事件中,媒体、市场纷纷扰扰,看客无数,只有漩涡中的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忙于应付,没时间说。更没有必要来说。所以,外面的人很难看到真相,看到的多是自以为的真相。凡此种种,以个自认为的真相,拿来讨论、辩论,是难以得出什么有效结论的。探索、反思的任务,也只能交给从业者了。也许,金融圈,真是一个密闭的黑球。
说几个想法吧:
1、关于金融创新。书中也说到了,银行的创新无非是绕监管,表内表外倒。这又被称为倒逼出来的创新。多一道监管,就再套一层马甲。利用法无禁止即可的原理,打擦边球。如此看来,好无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丝毫没有提高效率,没有提高总体收益,没有降低风险。相反,只存在效率的损耗。而,监管机构再出新文,于是又有了新的创新。倘若,创新的出发点和动机能够转到更好的服务客户,或是,提高交易效率和市场透明度,再加上足够的金融技术,也许能够诞生真正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银行家应该来思考类似的问题。
2、人性的弱点与金融风险
书中对林勇辛褒奖很高,对钱塘观澜项目尽调时高度敏感,小微贷款方面功不可没。可因为女人违背了职业到底,导致银行蒙羞。
人性的弱点,不可能由某个岗位来克服。 金融机构的规范性在于严格有效的内控机制,这一套机制应该能够检验并纠正出个人的疏忽或是玩忽职守。通过人员安排,岗位职责,形成一个可以相互配合并制约的链条,以避免个人的失误给组织造成大的损失。对金融机构而言,任何个人、群体都应该有超越制度的权限。应该由制度来组织个人,而非由个人来组织制度。许多风险事故,正是个人超越了权限,游离于制度外造成的。
3、金融圈的浮躁与大牛的自负
估计不少人看过韩玉翻盘那一段,会很激动,会有崇拜。在这里有太多牛人的神话。而从渺小到伟大之间,似乎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于是许许多多的人上下求索,以求修真成仙。如书里所说,大的危机和大的机遇很难区分。有时感觉站在一个大时代的当口,在这样的时代一定要有所作为。即便结局空虚,也一定不能虚度时光。但,大多数故事,是不是会有一个空虚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