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看书与听音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书的名字已经完全看不出什么来了,大多数初出茅庐的作者必须从题目就开始吸引眼球——因此只能去尝试,大多数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此处省略若干少儿不宜的吐槽……
饶是如此最近也看了几本非常不错的书:
从最近的开始吧?2012年4月22日,胡老板也就是胡斌推荐了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冰哥的话有一些道理——为什么我们说的就好像在平日谈天说地,他们的就能作为经典呢?
读过此书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能成为体系并且著书立说应该有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一,思想上要有一整套的体系,今天说张家的瓜明天论李家的菜这个不叫体系,顶多了能写游记——而且无非肯定不很好看的“咖啡”游记;第二,要有深厚的又十分大众化的文笔并且不在乎书的长短,深厚到至少让人看起来觉得有可学之处,大众到大家可以读得懂,不在乎长短可以避免动辄几十页的“重要性”和“绪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这种有思想和能写的功底用文笔展露出来,其实平日中我们热衷于这种谈论也未必没有所得,重要的是必须要记下来。
钱老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如此,首先有贯穿的脉络——人事和制度;其次选取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朝代(我更愿意理解为朝代集团):奠定华夏基础的汉(应该是秦汉,因为从制度上讲史书中所谓的“约法三章”不能成为制度,更多的制度应该是萧何的“汉承秦制”);代表中华文明的唐(讲应该是隋唐,因为无论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的正式转变,抑或是律法等这两个北周权臣而兴起的政权都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文化中兴的宋;华夏武功的第二个巅峰明;封建年华的最后守护清。
不得不说有的话也确实只能作为钱老的一家之言,比如对于明朝的分析至少个人就不很赞同,对于相权的定义也显得略微有些太过偏向于相的字面意思……但是更多的时候钱老确实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比如汉唐的制度分析,比如宋朝文中兴武难耐的尴尬,比如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弊端,比如所谓清朝的“无制度只有法术”……另外一方面,钱老学贯中西的渊博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他对帝国的分析,比如他对官员制度的解析……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错的书,一部值得一读的书,一部虽然“一家之言”但是非常浅显又足够深入的历史普及书。
再一个是冰哥推荐的特种兵题材小说《狼群》,可以算是现代版的《朔风飞扬》,里面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当然我没有办法辨别真伪但是本能地认为应该是不错的。
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推荐的:细致入微的战场描写(基于这一点也希望大家慎重阅读,有些战场描写过于“真实”),永不忘本的爱国情怀,从不放弃的铁血本色。
最后一个是君琦推荐的《圈子圈套》,已经拿了此书很长时间了,上个月刚刚看。刚刚走出校园,对于由书名想象出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抵触的,最终我更相信哥们的推荐。
结论也只有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书中所谓的反派俞威去看我们当然会看到不少的谎言、设计的圈套、势力的投机;但是如果以真正的主人公洪钧的视角看,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最好不要撒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是谎言就有被揭穿的可能——这样的教训对洪钧之于邓汶适用,对俞威之于范宇宙更加适用。
相比于我们自动加上的厚黑学的想象,我更愿意把书本身看成是一种商场和职场的智慧,一种社交和酒局的机变,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抉择。很多的时候我也觉得这种差别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参看一些《韩非子》就知道其实这种机变的精明真的与所谓的黑暗相去甚远,确实值得一看并且可以一看。
作者是销售出身,很多的话语应该确实是亲身感受,甚至有圈友笑言应该将文字印成竖排,因为要边看边点头认同。
为了证实,权且写几个我认为不错的经典语录吧?
“虽然眼下我们的状况确实很糟,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但这是好事,因为在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不确定因素了,即使不会很快好起来,起码不会更糟。试想,假如你换一个环境,也许最初会觉得舒服一些,但那里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你,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恐怕很快就会比现在还要悲惨得多。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你眼前看到的,而是你还没看到的那些未知数,记住,要小心拐角的另一侧。”
“人这一辈子不会像乘地铁这么简单,错过了还可以再绕回去,关键的时候只有那么几步,错过一个出口、错过一个机会,可能就会抱憾终生。”
“一个项目,到什么时候就彻底没希望了,我的回答是:当你自己不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自己放弃,这个项目就一定没戏了;但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放弃,任何项目无论进行到任何阶段都还有机会。坐镇后方的统帅,即使放弃一场战役,他还有机会重振旗鼓;但在前线的士兵,都不可以放弃一场战斗,因为他放弃的后果就是死亡,两个人拼刺刀,谁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老板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录用你的理由;下面的人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淘汰你的理由。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而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成功,没有秘笈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充分条件,而是有无数的必要条件;相反,失败没有必要条件,倒是有无数的充分条件。”
2012年5月20日
欢迎关注“管中赏文一斑相析”或雅正拙著《听安静的声音》
-
在冰冷的政治与沸腾的热血中
2017-02-20
很大程度上,看书与听音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书的名字已经完全看不出什么来了,大多数初出茅庐的作者必须从题目就开始吸引眼球——因此只能去尝试,大多数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此处省略若干少儿不宜的吐槽……
饶是如此最近也看了几本非常不错的书:
从最近的开始吧?2012年4月22日,胡老板也就是胡斌推荐了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冰哥的话有一些道理——为什么我们说的就好像在平日谈天说地,他们的就能作为经典呢?
读过此书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能成为体系并且著书立说应该有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一,思想上要有一整套的体系,今天说张家的瓜明天论李家的菜这个不叫体系,顶多了能写游记——而且无非肯定不很好看的“咖啡”游记;第二,要有深厚的又十分大众化的文笔并且不在乎书的长短,深厚到至少让人看起来觉得有可学之处,大众到大家可以读得懂,不在乎长短可以避免动辄几十页的“重要性”和“绪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这种有思想和能写的功底用文笔展露出来,其实平日中我们热衷于这种谈论也未必没有所得,重要的是必须要记下来。
钱老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如此,首先有贯穿的脉络——人事和制度;其次选取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朝代(我更愿意理解为朝代集团):奠定华夏基础的汉(应该是秦汉,因为从制度上讲史书中所谓的“约法三章”不能成为制度,更多的制度应该是萧何的“汉承秦制”);代表中华文明的唐(讲应该是隋唐,因为无论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的正式转变,抑或是律法等这两个北周权臣而兴起的政权都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文化中兴的宋;华夏武功的第二个巅峰明;封建年华的最后守护清。
不得不说有的话也确实只能作为钱老的一家之言,比如对于明朝的分析至少个人就不很赞同,对于相权的定义也显得略微有些太过偏向于相的字面意思……但是更多的时候钱老确实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比如汉唐的制度分析,比如宋朝文中兴武难耐的尴尬,比如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弊端,比如所谓清朝的“无制度只有法术”……另外一方面,钱老学贯中西的渊博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他对帝国的分析,比如他对官员制度的解析……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错的书,一部值得一读的书,一部虽然“一家之言”但是非常浅显又足够深入的历史普及书。
再一个是冰哥推荐的特种兵题材小说《狼群》,可以算是现代版的《朔风飞扬》,里面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当然我没有办法辨别真伪但是本能地认为应该是不错的。
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推荐的:细致入微的战场描写(基于这一点也希望大家慎重阅读,有些战场描写过于“真实”),永不忘本的爱国情怀,从不放弃的铁血本色。
最后一个是君琦推荐的《圈子圈套》,已经拿了此书很长时间了,上个月刚刚看。刚刚走出校园,对于由书名想象出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抵触的,最终我更相信哥们的推荐。
结论也只有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书中所谓的反派俞威去看我们当然会看到不少的谎言、设计的圈套、势力的投机;但是如果以真正的主人公洪钧的视角看,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最好不要撒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是谎言就有被揭穿的可能——这样的教训对洪钧之于邓汶适用,对俞威之于范宇宙更加适用。
相比于我们自动加上的厚黑学的想象,我更愿意把书本身看成是一种商场和职场的智慧,一种社交和酒局的机变,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抉择。很多的时候我也觉得这种差别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参看一些《韩非子》就知道其实这种机变的精明真的与所谓的黑暗相去甚远,确实值得一看并且可以一看。
作者是销售出身,很多的话语应该确实是亲身感受,甚至有圈友笑言应该将文字印成竖排,因为要边看边点头认同。
为了证实,权且写几个我认为不错的经典语录吧?
“虽然眼下我们的状况确实很糟,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但这是好事,因为在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不确定因素了,即使不会很快好起来,起码不会更糟。试想,假如你换一个环境,也许最初会觉得舒服一些,但那里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你,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恐怕很快就会比现在还要悲惨得多。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你眼前看到的,而是你还没看到的那些未知数,记住,要小心拐角的另一侧。”
“人这一辈子不会像乘地铁这么简单,错过了还可以再绕回去,关键的时候只有那么几步,错过一个出口、错过一个机会,可能就会抱憾终生。”
“一个项目,到什么时候就彻底没希望了,我的回答是:当你自己不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自己放弃,这个项目就一定没戏了;但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放弃,任何项目无论进行到任何阶段都还有机会。坐镇后方的统帅,即使放弃一场战役,他还有机会重振旗鼓;但在前线的士兵,都不可以放弃一场战斗,因为他放弃的后果就是死亡,两个人拼刺刀,谁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老板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录用你的理由;下面的人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淘汰你的理由。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而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成功,没有秘笈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充分条件,而是有无数的必要条件;相反,失败没有必要条件,倒是有无数的充分条件。”
2012年5月20日
欢迎关注“管中赏文一斑相析”或雅正拙著《听安静的声音》
-
在冰冷的政治与沸腾的热血中
2017-02-20
很大程度上,看书与听音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书的名字已经完全看不出什么来了,大多数初出茅庐的作者必须从题目就开始吸引眼球——因此只能去尝试,大多数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此处省略若干少儿不宜的吐槽……
饶是如此最近也看了几本非常不错的书:
从最近的开始吧?2012年4月22日,胡老板也就是胡斌推荐了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冰哥的话有一些道理——为什么我们说的就好像在平日谈天说地,他们的就能作为经典呢?
读过此书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能成为体系并且著书立说应该有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一,思想上要有一整套的体系,今天说张家的瓜明天论李家的菜这个不叫体系,顶多了能写游记——而且无非肯定不很好看的“咖啡”游记;第二,要有深厚的又十分大众化的文笔并且不在乎书的长短,深厚到至少让人看起来觉得有可学之处,大众到大家可以读得懂,不在乎长短可以避免动辄几十页的“重要性”和“绪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这种有思想和能写的功底用文笔展露出来,其实平日中我们热衷于这种谈论也未必没有所得,重要的是必须要记下来。
钱老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如此,首先有贯穿的脉络——人事和制度;其次选取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朝代(我更愿意理解为朝代集团):奠定华夏基础的汉(应该是秦汉,因为从制度上讲史书中所谓的“约法三章”不能成为制度,更多的制度应该是萧何的“汉承秦制”);代表中华文明的唐(讲应该是隋唐,因为无论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的正式转变,抑或是律法等这两个北周权臣而兴起的政权都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文化中兴的宋;华夏武功的第二个巅峰明;封建年华的最后守护清。
不得不说有的话也确实只能作为钱老的一家之言,比如对于明朝的分析至少个人就不很赞同,对于相权的定义也显得略微有些太过偏向于相的字面意思……但是更多的时候钱老确实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比如汉唐的制度分析,比如宋朝文中兴武难耐的尴尬,比如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弊端,比如所谓清朝的“无制度只有法术”……另外一方面,钱老学贯中西的渊博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比如他对帝国的分析,比如他对官员制度的解析……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错的书,一部值得一读的书,一部虽然“一家之言”但是非常浅显又足够深入的历史普及书。
再一个是冰哥推荐的特种兵题材小说《狼群》,可以算是现代版的《朔风飞扬》,里面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当然我没有办法辨别真伪但是本能地认为应该是不错的。
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推荐的:细致入微的战场描写(基于这一点也希望大家慎重阅读,有些战场描写过于“真实”),永不忘本的爱国情怀,从不放弃的铁血本色。
最后一个是君琦推荐的《圈子圈套》,已经拿了此书很长时间了,上个月刚刚看。刚刚走出校园,对于由书名想象出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抵触的,最终我更相信哥们的推荐。
结论也只有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书中所谓的反派俞威去看我们当然会看到不少的谎言、设计的圈套、势力的投机;但是如果以真正的主人公洪钧的视角看,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最好不要撒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是谎言就有被揭穿的可能——这样的教训对洪钧之于邓汶适用,对俞威之于范宇宙更加适用。
相比于我们自动加上的厚黑学的想象,我更愿意把书本身看成是一种商场和职场的智慧,一种社交和酒局的机变,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抉择。很多的时候我也觉得这种差别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参看一些《韩非子》就知道其实这种机变的精明真的与所谓的黑暗相去甚远,确实值得一看并且可以一看。
作者是销售出身,很多的话语应该确实是亲身感受,甚至有圈友笑言应该将文字印成竖排,因为要边看边点头认同。
为了证实,权且写几个我认为不错的经典语录吧?
“虽然眼下我们的状况确实很糟,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但这是好事,因为在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不确定因素了,即使不会很快好起来,起码不会更糟。试想,假如你换一个环境,也许最初会觉得舒服一些,但那里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你,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恐怕很快就会比现在还要悲惨得多。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你眼前看到的,而是你还没看到的那些未知数,记住,要小心拐角的另一侧。”
“人这一辈子不会像乘地铁这么简单,错过了还可以再绕回去,关键的时候只有那么几步,错过一个出口、错过一个机会,可能就会抱憾终生。”
“一个项目,到什么时候就彻底没希望了,我的回答是:当你自己不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自己放弃,这个项目就一定没戏了;但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放弃,任何项目无论进行到任何阶段都还有机会。坐镇后方的统帅,即使放弃一场战役,他还有机会重振旗鼓;但在前线的士兵,都不可以放弃一场战斗,因为他放弃的后果就是死亡,两个人拼刺刀,谁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老板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录用你的理由;下面的人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淘汰你的理由。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而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成功,没有秘笈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充分条件,而是有无数的必要条件;相反,失败没有必要条件,倒是有无数的充分条件。”
2012年5月20日
欢迎关注“管中赏文一斑相析”或雅正拙著《听安静的声音》
-
入门或者床头书
2017-02-21
刚刚读完《哲学与人生》,有着自己完整的体系,却又有着每个章节相对的独立性,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籍,也是一本不错的哲学的床头书。
傅佩荣先生几次强调“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我们是需要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的,正如从希腊文向英文解释的那样Philia(爱)+Sophia(智)=Philosophy(哲学)。
说我们不爱智慧,这不科学,咱以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装也是要装出一点“爱智”的样子。
推荐《国史大纲》时机的自己说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三教九流,大家从事的职业不同职能决定大家说话的载体不同,但是生活中提炼的融化于话语中的道理是想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与人生》更多的就是介绍哲学的书,当然我这样说是因为人生是大家自己体味的,在书中体味的不尽相同,当让就不一定与作者相同,也没有必要相同。
哲学家:柏拉图(Plato)、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苏格拉底(Socrates)、怀海特(Alfred N.Whitehead)、培根(Francis Bacon)、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柏格森(Henri Bergson)、马克思(Karl Marx)、德日进(Pierre T. de Chardin)、黑格尔(Georg W. F. Hegel)、伏尔泰(Voltaire)、泰勒斯(Thales)、帕斯卡(Blaise Pascal)、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 《历史的巨人:四大圣哲》)、伊壁鸠鲁(Epicurus)、费希特(Johann G. Fichte)、康德(Immanuel Kant)、谢林(Friedrich W. J. Schelling)、荣格(Carl G. Jung)、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王阳明、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海德格尔(Martin Hidegger)、马塞尔(Gabriel Marcel)
艺术家之:凡·高(Vincent van Gogh)、毕加索(Pablo Picasso)、海菲兹(Jascha Heifetz)、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莫扎特(Wolfgang A. Mozart)、塞尚(Paul Cézanne)、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艾略特(Thomas S. Eliot)
这样列出一些自己记下的名字吧!足够一个加强排了。有空不妨去找这帮大哥聊聊天。而且上述名字也是本书特点之一——基本上如果需要都有英文标记或者德文(现代很多哲学家都是德国人)标记,一则方便查阅,再有也可以帮助我们不会被那些英文装逼犯们吓唬住。
当然还是想冒昧地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体味人生嘛!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比如我就不是很赞成傅佩荣先生为了赞扬儒家而引用谭嗣同之“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此话确有正确的部分,但是试问现在是简单的郡县制吗?难道这种官阶对等的匹配不正是孔夫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各司其职的延伸吗?如果真是秦政之延续我们何必现在大声疾呼“扁平化”管理?
所谓荀学,先生自己也说无非就是李斯与韩非,首先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李斯斡旋之心太重,韩非秉承了很多韩昭侯和申不害术治的作风,不否认成就但是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家;退一万步讲,动辄提起的“刑不上大夫”的“法”又是出自哪里大家应该算是比较清楚吧?
历史是积淀,哲学也是如此,正如泱泱五千年淀出《尚书·洪范》的永恒哲学和《周易》的变化哲学一样(当然可能诸位会说二者早就有,但个人认为哲学不仅仅包括创立,同样有发展的过程,正好比基督教的发展)。
我不想把推荐变成自己的读后感,更希望尊重大家自己的感受,更何况这本来已经是一部哲学推荐的入门书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极力推荐,正如傅先生在《宗教与永恒》的总论中所讲:
“对‘宗教与永恒’这类题材的探讨,在人的一生之中迟早会出现。早遇上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不幸,因为他可能提早经历生命中的各种又换,而且探究人生一些终极问题的需要。然而,如果一直忽略此一题材,人生很可能会走在岔路、齐鲁,甚至是迷途上,知道最后蓦然回首,这种迟来的领悟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好事。譬如,人在面对痛苦时,要思索这是因果报应,还是合适的磨练;陷入罪恶的漩涡时,会自问责任归属以及希望何在;等到面临死亡的关卡时,更希望能理解是否有死后的世界。”
我倒是觉得将宗教换成哲学这段话更加有意义,也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多些阅读!多些思考!多些分享!
201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