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衰的印度著名古经典——奥义书(Upanishad)
2011-03-11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为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和‘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
在古代印度,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面对面的口述。在森林里沉思的哲人以及练习瑜伽的人们就是通过口述的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弟子的。后来人们将他们的言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书。这些记录大师们智慧语言的辑录被称为"奥义书"。奥义书的成书年代非常古老,大部分是在公元前7~6世纪,有的甚至更早。这些古老的经典是后人获得智慧和美德的源泉。《奥义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标举"梵"与"自我"的同一,以及轮回解脱等思想。佛教的思想在其中都有所反映。弟子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不说地狱,不说过去,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人类的灵魂不灭,躯壳死后,灵魂依旧回到夜摩天去。
《薄伽梵歌》(Bhagavd Gita)与《吠陀经》(Vedas)、《奥义书》(Upanishads)这三部经典,合称为“印度三大圣典”。据说佛教的思想已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我们宜对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丰硕的认识。古《奥义书》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如轮回解脱、梵我关系等,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主张以调息、调身、调心以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人喜爱和广泛流传,孕育了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金克木评论是“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它是“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美国《领袖周刊》列为是《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毛姆在其名著《刀锋》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奥义书 第三章
阎罗王接着说:“……人的身体就像一辆车,自我就像是乘客,理性就像是御者,思想就像是缰绳,人的各种感觉就像是拉车的马匹,感觉的对象便是马车行走的路线。当最高的自我与我们的身体、感觉以及心灵融为一体时,那么他便处于快乐之中。
“而当一个人对自我缺乏认识时,他便无法牢牢把握思想的缰绳,各种感觉器官就像失去控制的马匹四处乱撞。而对自我有了充分的认识,他便不会心猿意马,他生命的大车会平安地行走在道路上。
“对自我缺乏认识的人,常常心思不纯,在人生的道路上偏离于正常的路线,总是走不到目的地,因此,他无以解脱,逃脱不出生死轮回。而对自我有了充分认识的人,常常心思单纯,专心致志,他会行走到人生的目的地,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超越于人的感官的,是感官中的世界;超越于感官世界的,是人的思想;超越于人的思想的,是人的智性;超越于人的智性的,是伟大的自我;超越于伟大自我的,是一种非显示的存在;超越于非显示存在的,是原人(即精神或意志);超越于原人的,是空灵(一无所有),那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存在。
“自我隐藏于众生之中而不外露,然而,感觉细致入微的人,能够洞察到自我。一个人应当克制自己的语言,控制自己的思想,与充满智性的自我合一,与伟大的自我合一,与安宁不动的自我合一。
“苏醒吧,起来吧,我已满足了你的心愿,你对此要好好思量。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无声无触,无影无形,无味无臭,无始无终,无变无不变,一个人能够对此有所感知,他就能摆脱死亡的困惑。”
纳基凯达的故事是由死神阎罗王讲述的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听说或重述这个古老传说的智者,都会沐浴在大梵的神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