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工科的思维过元旦
2015-01-01
Google Reader 时代读 @同人于野 (万维钢)的博文,微博时代转他的140字,微信时代在朋友圈晒他新书《万万没想到》的封面。。。说是三个“时代”,其实只是这6、7年间的事,就在这2000多天的时间里,人类创造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发布信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UGC时代(“UGC”是“用户产生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英文单词的缩写),作者所描述和展示的“理工科思维”便显得愈发重要——无他,我们做决策的方式本就“不理性”且常受多种先天性偏见的影响,现在面对近乎无限的信息,乱下判断的机率也随之大增。怎么破?书的副标题给出了答案,“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用文章结集而非专著的形式阐述这一主题,难度不小,于是作者开门见山,把最想说的话放在全书首篇“反常识思维”。除了把“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概括为“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同时还用上了反证法,冒着得罪若干读者的风险,把“不爱算数”且喜欢先看“价值观”的“文人思维”拿来做参照——他以几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文人为例,用了一般人本能喜爱的性话题作铺垫,再引用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做支持,一篇文章就把全书的核心问题提纲挈领摆出来。而接下来的3部分共32篇文章,也就成为各种“论据”,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论述,谈如何才能“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以及怎样才可避免“天生不爱算数”和其他认知偏见。
从全书构成看,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分量最重,正文总计262页,这部分占了一半。对于我自己来说,这部分读起来也最过瘾,因为在看完事实和道理的What之后,难免想知道工具与方法的How,而在传统意义上,人们都知道工科的特质之一,正是“解决问题”。
这部分有几篇重头文章(包括几乎占全书1/10篇幅的长文“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作者分享了一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只针对理工科思维的培养,但如真实施起来,其效果也不难预期:使用者在批判性接受外界信息、内化信息为个体记忆、或将信息转化为技能三个方面,多少都会有所提高,并至少有望摆脱“拍脑袋做决定”和“凭主观好恶下判断”的坏习惯。
同时,这部分文章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也较为贴近,对媒体、出版界近几年常提到的认知神经科学、决策科学、以及互联网等领域的一些热门人与事,如上网会否变蠢、意志力的培养与想象力的自由、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如卡尼曼和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的研究等,也是多番提及。对于关注相关题材的读者来说,读这部分文章,就像是参加书友讨论,听一个会读书的朋友点评、分析自己熟悉的作品,其中收获的欢愉自然比一人啃完一本书来得更深刻。
再具体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买回来看完跟着做即可,评书即推荐 -- 当然,算法时代,网上综合评分对购买行为的影响肯定超过弱关系的个人化褒贬,综合大众+个人推荐信息才下单的方法,已是不少(无论文理)读书人的习惯,无需赘述——在我自己常用的亚马逊中国和豆瓣上,此书截止1月1日晚的评分分别是四星半和8.6,豆瓣评价人数是218人。
有一整年没写过读书笔记了。元旦草就一篇点赞自己喜爱的书喜爱的作者实属刻意:在有意义的日子里做件有利于加深记忆的事,让自己的神经连接组放一下电,动起来,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