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和环保主义
2012-08-13
这本书的物理学部分我并无妄加评论的能力,不过在这本书中我注意到了一些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前景的展望,这很有意思,我称之为“宇宙乐观主义”。
这种乐观主义是对文明和科学的高度自信,类似的想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知识界甚至民间曾经十分盛行,那时候人们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取得的巨大进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人们十分热衷于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想象建筑物能发展到高空和海底,交通工具像垃圾堆里的苍蝇一样满天乱飞,科幻小说的巨擘威尔斯和凡尔纳也都活跃在那个时期,社会科学界出现了试图将圣经预报的未来天堂一步到位的共产主义者,进而艺术界也出现了主动创造“未来”的未来主义流派,到20世纪上半叶,绘画界的毕加索、建筑界的柯布西耶、设计界的包豪斯,多少都于此存在关联,虽然他们的精神被部分继承下来,但时至今日仍会给人“过于超前”的感觉。
但此后,两次大战的打击、各种社会问题、环境的恶化令这种盲目乐观破灭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盛行起来,像存在主义者波伏娃的那本书名说的:人都是要死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微不足道,只是一种哺乳纲灵长目人科动物,受性欲驱使,并不受上帝眷顾,最终将在宇宙中灰飞烟灭,所以,人们变得热衷于及时行乐,或者被面前自己制造的琐碎的大小麻烦缠住,不再对遥远未来感兴趣。这表现为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还有种种号召回归自然的反工业化、反全球化运动,怀旧也成为了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态,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但从《平行宇宙》第三部分“遁入超空间”中,我看到有些科学家仍然抱有出奇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不限于几十年几百年,也不限于地球。尼古拉伊·卡尔达舍夫(Nikolai Kardashev)把太空文明按照它们所产生的能量划分为I、II和III类,它们分别能掌握整个行星、整个恒星和整个星系的能量。卡尔·萨根(Karl Sagan)把文明按其所掌握的信息量分为A~Z的26个级别,其中Z类文明几乎像上帝一样掌握了整个宇宙的信息。一般认为是灭顶之灾的气候大周期变化、小行星撞击、月球脱离地球轨道、太阳变为红巨星、太阳彻底燃尽走向死亡、太阳系遭其他星系撞击或吸入,在高等文明看来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科学家设想人类不仅可以殖民火星,还能离开太阳系,进而能改造恒星、改造星系、利用暗物质,甚至到我们宇宙的时间终结的时候,仍有高等文明能设法离开它,他们制造一个星系那么大的粒子加速器,通过它创造新的婴宇宙,然后将整个文明制作为原子大小的信息胶囊,并通过虫洞注入婴宇宙中,在其中重构整个文明。这种乐观主义如此极端,以至于我将其称为“宇宙乐观主义”。
这种乐观主义看起来虽然离奇,但我们并不能驳倒它,毕竟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十分匮乏。在这种宇宙级别的乐观主义面前,至少悲观主义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包括环保主义,也是可以质疑的了。毕竟对一个最终能创造宇宙的文明(如果它是的话)来说,珍惜小小地球的原始环境是颇为可笑的事情,浪费和污染可能反而会激发人类去获取新能源。而且我也发现,环保主义是多多少少带着悲观主义和怀旧色彩的,而文艺青年们就更是如此,因为平衡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是过去的事情,而一切文艺的经典也都是旧的,时间的每一滴水、一粒沙的流逝都会拨动艺术家的琴弦,所以你会看到环保主义者和文艺青年群体存在一定的重合,是沉湎于美好的古老童话式想象的。然而,对于一个宇宙乐观主义者而言,人类已有的历史是微不足道的,一切旧的东西都会被新的取代,包括古典文化、野生动物、地球甚至人类肉体和人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