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哪怕只是说“地球是圆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也仿佛是可以拿出手的知识。如果你也是这样,把知道的常识当做知识,那你一定是知道的太少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在课上说:“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这对我震撼很大,从那以后,我一直定位自己是一个知道的很少的人。
《万物起源》是可以让所有人认识到,自己的确知道的很少的一本书。
霍金为它撰写导言《我们从哪里来》,开篇就问住了所有人。怎么回答,这几乎是全人类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这也奠定了读完本书的情感基调——“我一无所知”。
宇宙由什么构成?星星为什么闪烁?黑洞从何而来?这可能难不倒天文学的同学。
谁发明了卫生纸?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是QWERTY键盘?为什么我们要有性?总有一个难题能难倒你。
当然,它的本意不是为了刁难,它应该是一本有趣的“答案之书”。所有关于事物起源的问题,几乎都能找到有趣、权威、酷炫的解答。毕竟它得到了霍金的青睐,那可是身在地球,心在星辰大海的男人,不够有趣或者不够权威,怎么能请得动他来作序。
霍金老爷子在当代科学界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及,却还始终保持着好奇与追问,他在序言中仍旧在提及,“我们从哪里来”。
问题是伴随人一生的,如过一个人已经不再追问,那一定不是他已经全知全能,他只是生命激情枯竭了。
不过一个普通人或许问不出“黑洞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所以《万物起源》替你问了,平庸生活里对宇宙的联想,点燃的或许是一点求知的激情,也或许是突如其来的野望,对知识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面对广袤的宇宙,被解答的谜团,未揭晓的答案,也许整个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完善这个探索的过程,完整人与一切的关系。而在当下,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是竭尽全力去认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