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寂寞,万物的狂欢
2011-05-03
人类的寂寞,万物的狂欢
——艾伦•韦斯曼和他的《没有我们的世界》
文/江韬
关于人类社会的毁灭,对于科幻作家而言,无疑是非常值得发挥的主题。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本小说集子,约翰•约瑟夫•亚当斯(John Joseph Adams)编辑的《废土:世界末日的故事》(Wastelands: stories of the apocalypse),其中讲述的都是世界末日发生前后的人类社会状态。另外,较为推荐的类似作品还有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路》(The road),大卫•布林(David Brin)的《邮差》(The Postman),当然也少不了帕特里克•蒂利(Patrick Tilley)的《美铁之战》系列(The Amtrak Wars series)。这些科幻作家们用极其惊悚甚至是毫无限制的想象力描绘着世界末日时的恐怖的、灰暗的画面。然而,他们出手实际上还是很温柔地,至少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人类的参与,而且尽管是世界末日,还是有部分人类相当耐活地留了下来。这不免让人内心有些欣慰,毕竟嘛,只要留得青山在,重整河山还是指日可待。但是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大概是相当不认可这种叙事路数,于是便有了我手中的这本书——《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和人类无关的未来地球,我们从中看到了比科幻小说更为严谨的推理和细节,也看到了更为荒凉和冷寂的世界(对人类自身而言),当然,我们还看到了一丝希望。
对于擅长新闻写作并且名声斐然的艾伦•韦斯曼而言,写科幻小说并非他的特长,他更喜欢像写新闻或者纪实文学之类。因此,他走的路线明显异于科幻小说家,这些文字读起来不像是故事,而更像是推理严密的论文。他将手中的资料,做一个分析,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断,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书中描绘的内容都是如此的真实可信——你很难相信这些文字都是些信口开河。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地球母亲就开始默默地奉献,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就越发突出。无数多的教科书、科普书都极力向全世界宣布这个不言自明的“结论”。但是实际情况呢,当人类欲望依旧无法满足时,对地球的索取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让人类社会步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边是治理,一边是污染;一边喊口号,一边瞎起哄。对此,艾伦•韦斯曼干脆大笔一挥,让人类全都闭嘴,一个活口都不留。书中的内容几乎讲述都是人类完全消失后的场景——他甚至没有给人类类似“大灭绝时期”部分动物侥幸逃生的机会。直接结果就是这本书中完全没有人类的戏份,鲜明区别于那些虚构的科幻小说。当人类缺席时,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他很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也很想。
没有我们的世界
自己很热爱阅读科幻小说,总认为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家深处总是埋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而艾伦同样地把这颗心带到了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探访各界的专业人士,他试图证明地球的宽宏大量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这颗星球努力收复失地的种种迹象。所以在南北韩分界线的非军事区域、在塞浦路斯、在非洲,他看到了大自然高超的自我保护技巧,也看到了在那些少有人类涉足的地区,自然系统是如何运作的。真实的地球中,绝对没有人类影响的伊甸园早已成为浮云,而文章中所提及的这些地区,只是相对而言更加纯粹,更加靠近原始状态。可是谁能想到,形成这种“无人区”的根本原因竟是人类社会自身愚蠢所造成的。这种因祸得福的现象无疑是对人类发展的讽刺,同时也恰好体现了大自然自身的伟大。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艾伦•韦斯曼是个虔诚的“盖娅论”支持者。詹姆斯•拉伍洛克在其著作《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提出了著名的“盖亚论”,认为地球是活的有机体,而人类和其他依附于地球的有机、无机组成角色一样,属于地球一部分。这是一个自洽的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控的“智慧生物”。如果我们读过这本书的话,会发现两本书竟然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和结合。不同的视野和角度,看待的都是我们地球的未来命运——而作为另一主角的人类,在两本书中的都并不重要了。艾伦和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一样,对地球的自我免疫能力充满了信心。《没有我们的世界》中,所看到的那些后人类时代的场面,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地球的自我修复——就像高烧的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正不断的和那些细菌病毒做斗争——只是在地球尺度上,人类更像是破坏这具“智慧体”机体功能的病毒。难怪在很多科幻小说中,我们会看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盖娅的复仇”。尽管这种报复的手段相当残酷和严重,甚至超过了人类社会因为自身愚蠢造的灾难。当地球母亲发怒时,她会毫不留情地把这群食物链最顶端的哺乳动物扫进历史的厚重尘埃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我们的世界》更像是基于“盖娅论”的一部科幻小说——地球在不断的夺回失地,又同时再次经历被人类破坏、污染。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进化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免疫机制。当人类这种异体“病毒”出现时,这套机制会不断的排斥外界入侵者,以保护自己;当“病毒”太过嚣张时,免疫系统就想办法整个地把病毒清除掉,一了百了。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着墨于大自然是如何惩罚报复人类的,也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是什么原因让人类这样全部凭空消失掉。他更多地着眼于后人类时代的地球恢复。通读全文的第一感觉是,艾伦•韦斯曼笔下的世界让我觉得人类对于地球而言是多么大的一个负担。自然的能力在人类所谓的科学技术面前始终都是巨无霸——当然,这也离不开进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没有了人类的世界,只剩下冰冷而毫无质感的摩天大楼,空旷寂寥的广场,随处停靠的汽车,无人问津的店面。再没有来自于人类的扑杀和猎取,再没有高大烟囱突突不断吐出的烟雾,再没有怎么也停不下来的汽车鸣笛。有的只是鸟叫兽吠,还有就是偶尔人工建筑崩溃倒塌时发出的最后嘶喊。那些被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文明和先进,在时间的涤荡中不断褪色、分解,烟消云散。当很多很多年以后,新出现的智慧物种,或者是外星来客,发现那些深埋于地底的遗迹时,大概也无法想象当年曾经存在着怎样一种文明。
当文明变为化石时,一切已无我们无关。
这就是后人类时候的故事,一种关于地球未来发展的叙事——那一定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无数年后,是一个万物皆有灵的时代——艾伦•韦斯曼并不认为后人类时代一定是一个到处充满了可怖景象的阿鼻地狱。尽管在人类消失的最初阶段,这种到处弥漫放射云、辐射和持久性污染物的世界会让地球难以接受,但是逐渐地,地球还是会重新成为主人。当然这个前提是不伤害地球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内。通过书中的文字可以知道,当人类消失后,没有了主要压力的地球夺回过去领地的速度是多么迅速。可以想象,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尽管时间跨度有些漫长,但那一定是万物狂欢的时代。
只是这是其他物种的狂欢,而与人类无关。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同样主题的纪录片和艾伦的想法异曲同工。一部名为《人类消失后的世界》(Life after people),另一部则来自国家地理频道的《人类消失之后》(Aftermath: population zero)。影片中将《没有我们的世界》中的文字内容更形象化地用影音表达出来。人类对于大自然而言,太过渺小。地球如同特里•普拉特里(Terry Pratchett)笔下被巨龟托着的碟形世界,人类再狂妄也始终无法撼动支撑整个世界的支柱。地球依旧转,而人类却在年复一年中作茧自缚。当废弃的摩天大楼成为人类社会的墓碑,当广场、道路都成为驯鹿、野牛、灰熊、豹子的巡游地时,人类文明的符号只是一些简单的金属框架和几何结构了。
尘归尘,土归土。
看过这部书的朋友,我倒是建议您有机会再看看这两部影片。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成为了人类消失后最形象的注解。我们热爱和尊重地球,就如同尊重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精神图腾,我们的文化传统一样。《没有我们的世界》中,艾伦•韦斯曼并没有过多地解释大自然自洽原理,也并没有详细阐述地球自我恢复能力的细节和机制。他像画师,直接在大幅纯白的纸张上挥毫泼墨——想象力的优势比任何元素都来得直接而深刻,它的优势在于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读者可以沿着这座桥梁的方向一窥未来人类社会的究竟。我们发展得太快了,快得都难以停下脚步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也很少抬头望望远处的天空,想想我们究竟走在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所幸的是,艾伦•韦斯曼给予了我们读者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放任思维,在那些字里行间中去一看未来世界的真实面目——尽管那个世界没有我们。
我们的未来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艾伦•韦斯曼也并非是一味的悲观和消极。书的最后一部分,他将视线放在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径上,他在想象当人类和自然的矛盾尖锐到无法缓和时,人类到底何去何从。也许真的到了那时,我们才会开始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看看过去,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地伤害了这座曾经美丽家园——她是如此无私地向我们奉献着她所拥有的,而我们的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成为了毁灭人类社会的脚注。
没有人类的世界,地球逐渐在恢复元气。尽管人类社会存在时已遗留下的污染还是触目惊心,但是她有时间这个最好的工具,时间会淡化伤痕——而地球从来不缺时间。没有人类时,地球母亲会很Happy,以前的日子怎么过,接下来还继续。这年头,不是少了谁这戏就没法唱了。谁都不是谁的爷,所以地球母亲没有我们时,她最多只会象征性表示遗憾或者难过,不过她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也并非是第一个灭绝的物种。沧海一粟的事情,地球母亲见多了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可是人类呢?没有了地球母亲的护荫和支持,还能做什么?如此简单的逻辑分析,如此简单明了的最纯粹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面前依旧的苍白无力。
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中,总是充满了担忧和悲观,但那时我却觉得并不可怕,因为这些文字太多明显的虚构和幻想。现在手中的这本书,没有夸张的描写和耸人听闻的叙述方式,有的仅仅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客观证据,加上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合理推论,却让我阵阵不寒而栗。尽管没有了人类的时代也许会变得更好,但那个没有我们的世界,还有意义么?
内心的安慰是,现在知错改错还为时不晚。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着手亡羊补牢。尽管错了,但人类作为最聪慧的物种还是在不断的弥补。希望这些努力能让人类消失的日期尽量延后。任何物种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但希望这种消失是正常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终惩罚。至少在那一刻,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不会感到后悔和遗憾。
文末,借艾伦•韦斯曼的话做结尾:
“没有了我们,地球母亲将默默承受、继续生活;可是,如果没有了她,我们根本无从存在。”
(责任编辑:夏永红)
(原文刊登于《绿叶》杂志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