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不错,缺乏洞见
2012-09-06
读完蛮失望的。
作者在前言中说:“I will take you beyond syntax”,要“get into the head of a language designer”。他写道“I won’t settle for a superficial treatment.” 那么这本书成功与否,就看作者是否实现了他的承诺。
在我看来,显然没有。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书会忽略细枝末节,着眼于每门语言最精华、独特的思想。的确,每章并没有一步步指导你怎样配置环境安装软件,但仍然把大部分篇幅花费在介绍基本语法上。书中几乎每个语言都或多或少带些函数式编程的味道,于是我们就看到作者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介绍匿名函数和map、filter、fold、take, etc etc。list comprehension、lazy evaluation、future 等特性也反复出现——除去对又一新语法的猎奇外没有太多信息量。
或许是因为这些零零碎碎占去太多篇幅,介绍那些真正重要内容的部分就差强人意了(显然每章的电影人物类比也没起到什么作用)。随便举例:
Ruby 元编程只在第三天简单碰了一下。
Io 的 coroutine 究竟好在哪?只说 pre-emptive multitasking 不好,就自动证明“voluntarily suspend and resume execution”好?例子太刻意,完全不能说明问题。
Prolog 因为太特别,所以仅仅是读代码、做练习就很开阔眼界。但 unification 作为语言的核心概念,作者也只是简单提到,却从未解释。
Scala 的正则表达式就是每个字符串多了个方法.r,这就"first-class"了?
Clojure 的 protocol 从书中的介绍来看只是 Java interface 的替代品而已。如果是这样,何必浪费篇幅提它?(反正整个 interop 部分都略去了。)更重要的是 protocol 提供了在不牺牲性能的条件下解决 Expression Problem 的方案,忽略这点岂不是本末倒置。
介绍 Clojure 的并行机制是就直接扔出 STM、Atom、Agent,而不讨论三者在独立/协作、同步/异步等方面的异同,作者为 STM 给出的例子又完全可以换由 Atom 更简单地实现,实在不免让人困惑它们各自的用途。
Actor 从 Io 到 Scala 再到 Erlang,三章都没明确讲清 Actor 哪里好,在什么情况下适用。Io 一章只是说 shared state 不好,所以每个 actor 自己的 state 不和别人 share 就好?这也太 simple naive 了吧。后面的例子莫名其妙。Scala 一章用 Actor 解决了一个明明用(连 Java 都有的)future 解决起来更简单的问题。Erlang 一章也只是说 Actor 好是因为在分布式的系统中能更好地容错——但书中却没能给出一个用Erlang实现分布式系统的例子。
类似以上的例子不一而足。当然,作者说了他不可能样样都讲清,还是需要读者自己额外阅读。问题在于,我们需要额外阅读的,是基本语法,还是(作者承诺在书中讨论的)真正有趣的语言特性?这些语言特性中,作者该模模糊糊地“mention”很多,还是该集中篇幅剖析几个?
对于书中提到的每门语言,网上都有质量更高的入门指南和深入探讨,因此我不觉得这本获得Jolt大奖的书值得推荐。不过或许在寻找有趣的语言时可以参考一下它的目录。
我想,如果郑晖先生把他的《冒号课堂》前半部分扩展成这样一本书应该会有趣得多吧。
附:失去耐心前完成的前7章习题。。
https://gist.github.com/292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