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乌托邦没法实现
2016-04-10
在Matt Ridley就的生物学科普著作中,《先天、后天》显得比较低调,不如《红色皇后》以及《基因组:人种自传》那么盛名显著。其实,看过Ridley的著作会知道,以上三本书都有一定的联系,《先天、后天》倒像是在《基因组:人种自传》的基础上,从人类的视角,扩展和引申出的新作品。当然,即使没读过《人种自传》,也不妨碍本书的阅读,Matt Ridley的独特之处在于,哪怕是最复杂晦涩的科学理论,他也能够以一种符合直觉以及有趣的方式娓娓道来。
和很多作品一样,书的题目就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事实上,无论是哲学、医学、心理学还是文学,都有一些先天和后天的题材。我们或多或少会知道,基因、环境是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类个体的最主要因素,基因决定跟人潜能,环境决定潜能的发展。但谁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巴普洛夫、达尔文、莫尼、戴蒙德等为此争吵了数百年。Matt Ridley的这本书,意图为以上的纷争做一个了结。他的结论是:基因并非提供一幅静止不变的蓝图,而对环境做出动态回应,“基因不再是扯动你行为之线的木偶主人, 先天总是“经由”(via)后天起作用”。
书中的精彩之处,在于他列举出大量的实验例子,我对刺鱼的印象比较深刻:在繁殖季节,雄性刺鱼会腹部发红从而吸引雌性。于是有人制作出刺鱼模型来观察它的反应,无论鱼模型有多么粗糙,只有一个丰满的腹部,雄性刺鱼就非常兴奋而跳起求爱舞。但是如果模型的腹部发红,那么就会引发雄性刺鱼的攻击性行为。对此,Ridley解释说,本能不是自发的,天生机制的释放,却需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换成人类也一样,并不是每种本能都从一开始就得以呈现,特别是一些学习、思维、工作、运动等高级能力,都是成长到在一定年龄,遇到一定环境后才得到发展。作者用智力来说明这个问题,通过考察基因与智力的联系,他说“基因影响的是你的求知欲望,而不是能力。它们不会让你聪明,只会让你更喜欢学习。因为喜欢了,因而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于是你更聪明。”于是,他得出:先天、后天真实的情况是,人类个体发育既不是完全由先天(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经验)决定的,只能是先天和后天的协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Ridley是一个信奉自由经济的原教旨主义者,但他关于先天、后天的辩证,却容易带来一个和自己信仰相违背的问题,即乌托邦化。显而易见的,在“先天基础,后天触发”的链条中,如果我们在期间动了手脚,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理性的,不让恶劣人性触发的社会制度,是否就能克服人性缺陷,从而实现社会大同的良性循环呢?“乌托邦”的理想基础大概如此。
综观整本书,这类结论让Ridley十分警惕。对于“乌托邦”推导出的精英统治,他认为,这并不是走向天堂,而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乌托邦梦想所得出的唯一教训就是:所有的乌托邦都是地域”。
Ridley承认,虽然不断强调环境的作用,但基因——本能依然是个体发育的基础,或者基因体现和制约了人性的发展。爱情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人类独特的合作、无私和奉献精神。但即便如此,爱情依然出自于人类繁殖的本能。考察世界26种不同的文化,Ridley发现,从男女的择偶差异上看,男人更看着女性年龄以及外貌,女性更看重男人地位、财富,这在不同风俗、不同国家随处可见。这表明,择偶的偏好不是文化影响,而是基因的共性约束,“如果世界上没有女人,那么所有的金钱都失去了意义”。近代生物学则证明了,面对择偶选择,无论人们如何自圆其说,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后代成活率以及质量,从这一点,人类和动物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此外,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见隐藏在背后本能的阴影。对此,Ridley说道“即使独特如人类,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归因于本能——生存、冒险和爱。”但他接着解释:“正是当我们超越这些本能,我们才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差异在于程度,而非类型”
正是如此,认为通过剥离环境,而让全人类都具有高尚道德,以实现完美社会,终究是结局黯淡,因为人性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完美人格而塑造的。按Ridley来说,基因决定了人的本质,环境并不是僵化的实物,而是人们在基因作用下,主动挑选的一系列独特影响的结果。脱离了本能需要,所有的道德情操都是空中阁楼。乌托邦的失败,缺乏的正是以基因为主导的人性基础。
正如书中所言,“如果人们的专长不能再财富、性和权利等方面带来回报,那么所谓的精英统治就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本性就是这么坦诚或者赤裸裸。但人们却更善于表达,善于思考,善于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把不那么光彩的本能升华为梦想或者价值。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同样是表达需求,动物会强硬地直奔主题,而我们,却懂得如何委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