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恋,性无能和处女之谜
2010-06-03
名曰《爱情心理学》,实为精神分析阐释“变态”的爱情的一本小册子。里面很多分析和结论放到现在都颇有些惊世骇俗,更不消说当时。但里面展现出来的学术态度,也颇让我辈“憋论文”者汗颜。 (略举一例:“精神分析学并不想把什么假设的理论”看进“”事实里,理论原是被众多事实逼出来的。如果它所发掘出来的真相能有助于社会情况的改进,那就最妙不过了。但是这些改进拍的手法,蔚为风气之后,会不会矫枉过正,带来更大的牺牲,那就不是我们说干预测的了。“)要理解这本书,必须先抓住精神分析方法的两条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2,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潜意识+性冲动”,是两个关键词。 此书附带《性学三论》,不过都是讲变态的性行为,还讲到了一些比较恶心的话题,不看也罢。而且水准似乎比不上鼎鼎大名的《性心理学》。而所谓的《爱情心理学》其实只有三篇文章。第一篇带有浓重的萨德主义的味道,分析了某些爱情上的精神病患者选择对象条件的畸形。第二篇应该是重点文章,指出广义上性无能的普遍性,且指出恋母情结是根本原因。 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情感的集合——一方面是柔情的,挚爱的情,一方面是肉感的欲。心里性无能的原因,是爱情中情与欲两缘合流会合不良所致。这种抑制,是在孩童早期以及后来乱伦“栏栅”设立后,在现实世界里屡受挫折的结果。 中有一段,我称之为“包二奶”的理论建构:男人面对着他所尊重的女人,性行为总是颇受威胁,只有在对付较低级的性对象时,他才能行动自如,为所欲为。只有当他全心全意的纵情享受,他的性欲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但是,比方说,在他那接受过良好教养的妻子面前,他又焉敢那样做?所以他乃去找比较不高贵的性对象,一个叫不道德的女人,对这样的女人他才不会长生道德的焦虑,而她既对他的生活一无所悉,就无法批评他了。
关于“处女”的第三篇文章,我倒是比较关注弗洛伊德对于中世纪领主们对新婚新娘“初夜权”的解释——女性的早期性期许,领主代替了父亲来行“蹂躏”的职责。
总之,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用“男性恋母,女性恋父,爱情就寻找父母的替代品”来概括,大抵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