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投资方法的一本国内精品图书
2012-12-08
尽管不完全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国内原创能把策略分析写得这么仔细的图书很少,值得全力推荐的精品。
第1章主要解释人口、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长期动力,作者从第3轮人口低谷是1979年(高峰为1984年)推断中国股市2012年新增力量达到最低,并通过老龄化比率判断2012年后,中国医药产业和老年人服务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20年,从劳动人口数量判断未来10年将会是高通胀时代。
第2章分析周期和对应的级别,其中关于中国经济的货币周期、换届周期值得研究。作者将熊市分为系统性熊市和周期性熊市,认为周期性熊市一般领先实体经济周期半年,一般跌幅30%,时间为一年半,系统性熊市的根源是资源错配,一般是第一年大跌,第二年反弹,第三年走平,系统性熊市可以通过ERP(股权风险溢价)来判断是否开始或结束。统计还发现,扣除通胀后美国10年期国债在2%-4%支持最高的PE,为了保证投资效应,投资周期1年左右比较合适。
第3章分析通胀通缩,主要通过PPI/CPI来分析,没有给出相应对策。
第4章分析3个核心因素:流动性、业绩和估值,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流动性分析了M1,M2和M2-M1,M2-GDP对股市的相关性,贸易顺差/升值预期导致热钱进入对股市的影响,储蓄资金入市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需要利率足够低且趋势向下,二是股市有赚钱效应,大规模储蓄资金入市通常股市见顶,原因在于各种股市参与者对机会成本的认识不同。随后作者通过分析现有市场的参与者得出结论:机构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是10年期国债利率,散户的机会成本是1年期银行利率,产业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是贷款利率,由于全流通后产业投资者占比74%,因此未来股市的市盈率中枢为16-17倍。
第5章介绍政策分析,主要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统计规律发现,从贷款规模变动到M0发生变动,需要6个月左右,再到物价上涨,又需要9-10个月时间。另外,本章对分税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值得研究。
第6章讲市场供求分析其实是从市场资金需求和供应方面谈的,资金需求方面比较好测算,无非是IPO、再融资、大股东减持(作者发现PB=2的时候增减持基本达到平衡),资金供给方面不好测算,作者认为驱动资金入市的3个动因:赚钱效应、分红比率、股票资产的收益优势。新增散户入市,每周30万户左右,空仓比例62%,平均资金11万,测算每周新增资金200亿左右(这个地方作者计算有误)。另外,作者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股价和保证金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从基金仓位也能分析出新增资金数量。但是所有这些资金流入的测算都不完整,其他的报告中曾经提到通过营业部抽样进行统计分析资金流入总量也是一个思路。
第7章国际金融从全球视角来看区域经济的关联,1)资源端出现问题,大宗商品走势非常关键。2)供给端(制造国)挤压冲击,竞争加剧。3)需求端(消费国)调整带来“再平衡”冲击。本章大部分内容探讨了美元汇率的变动对股市和商品的影响。
第8章跨市场分析主要是关注多市场的联动性,比如A股、港股、美股之间的关联程度、AH溢价趋势,以及一些商品期货指数和股指的关联,总体描述有点散乱,重点不够突出。
第9章心理分析的高度不够,可操作性也不强。
第10章投资历史主要看看投资人物,作者推荐的大师和相关图书有点价值。
第11章主要是作者对技术分析的一些感悟和批判,批判得不如《大师的命门》彻底,作者介绍了一种40周突破系统有效超越指数,还介绍了其他图书中推荐的一些方法。
第12章市场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行业分析、风格分析探讨投资策略,这方面的证券研究报告已经很多。怎样量化成策略还有待更多研究。
第13章选股分析估计大家分歧最大,各类方法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好的股票要有好的投资故事,有了故事再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安全边际。不过书中提到的乐普医疗和罗莱家纺如今都跌势很深了,看来熊市选股是不好干的活。
第14章分析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传染病。作者对黑天鹅事件的描述比较到位,因为股市是胖尾分布而非正态分布,这种分布极端情况的概率高被大家所低估。作者提到了分形和幂率分布,但未提及对数周期幂率模型(LPPL)的研究成果。
第15章介绍的泡沫市场的形成和破灭,只有资料参考价值。
第16章决策流程优化和第17章的策略投资周记都是给分析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