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自然中的美食》系列
巧克力、牛奶、大米、蜂蜜等这些司空见惯的食物,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生长经过、制作过程呢?想要简明扼要、准确靠谱的向孩子说清楚、讲明白,恐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浪花朵朵童书会引进、日本料理研究家中山章子主编的《大自然中的美食》这套丛书,可以非常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些问题。
这套书共5本,分别介绍了大米、大豆、牛奶、蜂蜜、巧克力的有关知识。每本书图文并茂,以真实拍摄的图片为主,配上简明扼要的几句话,既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又能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百读不厌。
实景拍摄的牧场
-
激发作文的源动力
2016-12-05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乐于拿起笔,坚持写下去,甚至不再羞赧,敢于分享自己的写作,这样下去没有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这恐怕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成效了。
写作文是中小学教育中持续时间最长、关注度最高、实用性最强的教学活动,没有之一。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毕业论文,学生们要写各种各样的作文。但怎样写好作文、喜欢上写作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经常庆幸在小学时读到一本讲解写作文的书,深受启发教育,加上阅读范围相对较广,对写作文从来没有发愁过。有点小傲娇地说,在中小学时,不少作文还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阅读。越是这种正向的激励,更是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作文课在别人看来十分煎熬、难以下笔,却一直是我的强项。虽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但一本好书的启发价值、引导作用却是相同。这么些年过去了,那本书不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明显过时了,我一直留心着给孩子寻找一套合适的作文辅导书。当然,我指的辅导书不是那些考场秘籍、制式作文。
当我看了《朱天衣的作文课》这套书时,不仅眼前一亮,终于找到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自然流露的写作理念了。朱天衣老师有着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对学生们写作文时的心理状态、面临难题、常见问题等非常熟悉,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
朱老师认为,写作是人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的一种本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每个孩子都有写好作文的潜质。每天做的事情、收拾的物件等等所见所闻都是作文的题材,关键在于怎样去写好。这种观点并非首创,这种理念也不是多么独特,但是在指导学生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怎样与孩子们的特点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怎样一点一滴具体入手锻炼,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容易被孩子接受,是否切实可行、管用有效,还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
在《我的宝贝》分册中,朱老师从孩子们收藏的玩具、母亲的心情、爸爸的拿手绝活、梦、60年后的我、我的桃花源等身边的日常事情说起,全程以启发、引导为根本,教孩子观察生活,进而体味和感悟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情绪。在讲述过程中,朱老师像大姐姐一样,耐心细致,体贴入微,非常能照顾到同学们的所思所想,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的想法和动力,不再惧怕写作文,顺其自然地进入写作的状态。不记得是那位作家总结的写作箴言了,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停的写下去。同样的,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乐于拿起笔,坚持写下去,没有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这恐怕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成效了。
在这种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们进行开放式写作。与那些考场作文不同的是,整个作文书中,没有一篇现成的范文,完全让孩子自己去写。当然,随书赠送的光盘中有作者审定的“有声作文”,学生们可以去听。但作者在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因而不建议孩子们先去听这些作文。当然,写好以后,可以听听对比一下,也是很好的。
-
家教中的管控辩证法
2016-04-11
评《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会不自觉地“控制”孩子。这个观点也许有些偏激,甚至让父母们的辛勤付出产生变味的感觉,但是在《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中,作者确凿得从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感知事物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视角出发,向我们介绍了父母们怎样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控制”着孩子的成长,安排着孩子的生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控制”和孩子的“反控制”就不断上演,有的时候还非常激烈,后果让人心焦。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面对不期而至的亲子冲突,家长们一定饱受了煎熬。
沙法丽•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孩子的母亲,在儿童教育方面从学识理论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以正念心理学的路径,从大量的临床研究与青少年咨询经验出发,向我们揭示了亲子冲突的根源: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而这些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带着这样的理念,作者借用了“囚徒—监狱长”、“编剧—演员”等角色模式,来形象地说明家长控制孩子的行为做派、方式方法、产生的后果等等,让读者们形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是产生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纪律、过度保护、诚信、设定界限、放弃完美、哄骗、规则、作业战役”等几十个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逐项进行探讨,从自己的咨询、治疗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家长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比如,作者看到“没有威胁或贿赂,孩子就不会主动做任何事,因为他们已经沉迷于不断地受控制之中”,她在实践中认识到“讽刺的是,最受纪律约束的孩子,往往最没有能力约束自我”,由此她认为“所谓的纪律是有害的,无法产生父母期许的好行为”。比如,在过度保护孩子方面,作者认为,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用后果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比家长焦头烂额地过度保护更有效果。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回避焦虑,因为它是生活和呼吸的自然组成部分。”
这是多么直面现实的教育理念啊!饱受压力的父母们,身处焦虑的父母们,面对各种伤害孩子负面信息的父母们,哪个没有对孩子全方位保护的心思呢?都恨不得让孩子武装到牙齿。其实,每个“问题孩子”、“网吧少年”的背后,都有家长全面控制的祸根,都有过度保护的阴影。正是家长们潜意识的过度保护和设定界限等等,日积而月累,量变到质变,最终让孩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轻者亲子冲突等,严重者甚至让孩子走上更大的弯路。
最后,作者以“联结的力量”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总结,建议父母从“见证、调查、中立、协商、共情、解决”六个步骤与孩子建立并保持联结。这些很值得我们在亲子关系培养和家庭教育中尝试。
孟人梦言原创于2016年4月11日 转载使用请豆邮联系。
-
孩子不愿分享,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2015-10-20
评《分享——并不总是容易》
现在的虎妈猫爸们,都很注重自家孩子的分享意识。我们经常在不同场合看到家长对自己的“小不点儿”说,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和小朋友分享,这样会更开心呢。可是,这似乎不怎么管用,也不怎么靠谱。很多时候,当两个小孩子或者一群小孩子聚在一起时,家长们还没家长里短呢,他们已经世界大战了。因为,孩子间的分享,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儿。
绘本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表姐、表弟两人第一次有关分享的故事。绘本的主人公白兔邦妮奉母亲之命,要和来家里做客的表弟小灰兔“分享”,说白了就是搞好团结。于是,一场分享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顽皮的小表弟拿走了邦妮的玩具,弄坏了她的项链,跳上了她的小床,缠着她不能看书、不能绘画、不能看电视等等,还像跟屁虫一样粘着她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而每当委屈、生气的邦妮想发作时,妈妈又在旁边反复说,“你要和他一起分享哦”。这句话在绘本中反复出现,是对小读者的一种认知强化。可是,邦妮忍声吞气单方面分享了这么多,而表弟除了抢玩具、捣乱、粘着她之外,毫无对邦妮的分享。单方面的付出怎么能叫分享呢?邦妮不懂这个大道理,但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在她极不情愿的分享了好多次后,终于“气鼓鼓、怒冲冲”地问妈妈:“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走啊?”一句话,把小盆友心里积压的不爽,形象的表现了出来。但妈妈还是安慰她:“妈妈知道这挺难的。他只是想和你一样,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他都要模仿你。”于是姐弟两人之间不平等的“分享”又在艰难的进行着。
而故事的转机就在于,当小表弟将被姑姑接走前,他“又是搂我,又是抱我”,用自己认为最亲切的方式,向表姐的忍让、分享表示感谢,临走时还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看着邦妮。而这正是一个小孩子对大孩子至真至纯、发自内心的依恋和喜欢啊,这种孩子之间的情感分享,邦妮当然感受到了。在故事的最后一刻,孩子之间的互相分享终于得到完美实现。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分享是需要付出的,而付出要有具体的代价,除了物质、财富,还需要时间、精力、耐心等。这些分享很多时候不会得到立竿见影的分享性回报,这是成年人世界里的分享规则。但是孩子们才不这样呢。在绘本中,邦尼还算是个脾气好、有耐心的孩子,如果换个急脾气的,恐怕早就和比自己小的强行分享者发生肢体冲突了。
绘本是给孩子看的,在以画面为主的阅读体验中,告诉孩子们:小朋友间的分享有时候是不平等的,也挺不容易,要有忍让、耐心和坚持,但最后是会得到对方的友爱和回报,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同时,绘本也是让家长看的。当邦妮一次次向妈妈诉苦时,妈妈似乎只会用一句“你要和他一起分享哦”来告诉孩子,也没有更好的语言方式。这种看似温柔的教诲,对委屈中的孩子来说有点简单粗暴,也是很多家长词穷技浅不用心的真实反映。其实,我认为父母们可以在孩子分享遇到矛盾和困难时,采取适当的帮助和提示。比如,教育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试着带小朋友一起玩,因为绘本中邦妮一直被小表弟追着打扰、追着分享;比如,有时候孩子感到委屈了,要及时安慰和化解,这样让孩子有认同感等等。
孟人梦言 于2015年10月20日 转载使用 请豆邮或qq13396582联系
-
当孩子想念爸爸时,他会干什么?
2016-01-10
评《小米有个小袋子》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非常爱护孩子,对孩子倾注了很多心血。有时短暂出门在外,也会对孩子牵肠挂肚。然而,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很执着、很强烈的,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大人不那么理解。孙心瑜的绘本《小米有个小袋子》,就是从孩子的视角,用艺术化的图画形式,完整展示了小米对爸爸的思念有多么深切、多么执着、多么感人。
其实,在刚开始看绘本时,我们不一定能想到本书表现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思念。绘本从一个空旷但暗含提示的画面开始,然后妈妈、爷爷、奶奶、楼上的阿姨等依次出场,从他们和小米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小米可能和以前的行为有点不一样,具体是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随着阅读的深入,细心的读者会慢慢发现,哦,小米可能在等什么人。直到最后,爸爸回家了,“包袱”才最终抖开:原来小米所有的“反常”,都是在思念着出差的爸爸啊。
绘本以小米的“袋子”为线索,以物化的方式,传神地展示了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爸爸离开家几天后,小米就开始想念爸爸了。他玩耍时不像以前那样尽情尽兴了,为了迎接爸爸的回来,为了给爸爸准备礼物,小米随身带着袋子,向里面收集东西。他走到哪里就把袋子带到哪里,自己的玩具、海边的贝壳、落下的树叶、纸叠的飞机小船等,能收集到的东西,都往袋子里装,到最后袋子已经装的很大很大了,而这正象征着小米对爸爸的想念也越发的强烈。
绘本在细节设置、氛围营造上做的非常棒。绘本中一直有些细节在时隐时现。比如,绘本的画面中,天空上前后两次出现了小小的飞机,但是飞机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暗示着爸爸出差和回家;房间地面上的日历,反复出现了好几次,日历上既标有记号,也有每过一天就划掉一天的细微变化;小米拖的袋子,在逐渐的变大。这些细节和变化,可以在孩子阅读时,启发他们进行观察比较,提高其观察识别能力,锻炼记忆能力。
在情景和氛围的营造上,也非常有意思。在爸爸将要回到家的那天时,小米问到“今天怎么过得这么慢啊?”小孩子也会说出这么成人化、情感化的话,再让人感到想笑的同时,也展示了孩子对爸爸深深地想念。也许只有当孩子强烈地想念大人时,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让大人由衷的感叹。当爸爸回到家时,天色已晚,已经睡在床上的小米,一下子“飞”到了爸爸的怀中。是的,在画面中作者就是让小米“飞到”爸爸怀里的,把孩子的想念表现的淋漓尽致、形象鲜活。
由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原因,家庭成员在亲情表达、情感传递上更倾向于含蓄的方式。在对至亲至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物化、含蓄的方式总让人唏嘘不已,感触之深。绘本中,作者巧妙地借用了这一方式,用小米不断变大的“袋子”,含蓄地孩子的情感世界。如果亲子共读,还能和孩子一起体验他的情感共鸣。
作 者孙心瑜,毕业于台湾师大美术研究所,从事各类视觉设计工作多年,连续两年获得信谊儿童文学奖,在绘本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孟人梦言 原创于2016年1月10日 使用转载请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