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妇当如是
2014-11-05
对于婚外情,早期的我总是嗤之以鼻,认为背叛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严加谴责。第一次认真思考婚外情,应该是在我看完《廊桥遗梦》之后,我渐渐醒悟,出轨之所以被定义为罪恶,主要是源自随之而来的结果(分手、离婚、孩子抚养)等令人感到麻烦,却无人去追寻婚姻开始出现裂痕的原因。因此,当我在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中再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在男性社会中,婚外情似乎成为男性无法抵抗的性本能原驱力的产物,招摇的作为婚姻的附属品。而这一次,伊丽莎白•阿伯特的《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让我站在女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婚外情这个课题。
兼具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伊丽莎白•阿伯特,因其所作的人类关系三部曲《婚姻史》《情妇史》和《独身史》而备受称颂。《婚外》就是《情妇史》的中文译本。通过描述百位历史上或知名或被遗忘的情妇的经历,让读者见识到一个特殊女人世界的光怪陆离,在书中,有权利之巅的德•蓬巴多夫人,有充满哲思的汉娜•阿伦特,有文学大师乔治•艾略特,有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在爱与性、肉和灵、知同感之间,揭开男权世界背后女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的一生。《婚外》可以称之为情妇的历史书,它没有那些街头秘史的故作噱头,而是从客观的史学角度、从女性成长观点来描述女人的一生,作者也在每篇故事的末尾谈及自己对于那个时代及女人遭遇的看法。
反思书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无论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留恋财富,无论是争名夺利,还是锁住心中所爱,最终都回归到“安全感”三个字。在这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中,虽然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升,但是就连这种提升,都似乎是男性宽容与伟大的体现。作为自然属性弱势的女性,在情感上受道德约束,在职场上受地位局限,从生存到生活的选择都几乎所剩不多,也正因如此,那些在书中好不容易走出自己人生的女人,还被冠以“另类”二字。而要想超越这种束缚,最重要的是重新看待男女在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平等问题,尤其是女人,应该自我形成准确的认知,而非跟着世俗标准人云亦云,将美丽的紧箍咒心甘情愿的戴在自己的头上。
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位女性要数汉娜•阿伦特和西蒙•波伏娃,她们思想家的身份已经暗示着她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虽然以我作为哲学门外汉的立场,还无法区分身为被德国人迫害的犹太人阿伦特,最后为反犹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辩护,恢复他的学术地位并照料着他,是因为她对爱情的忠贞,还是捍卫学术之旗,但她的智慧与思想,对正义的执着,都将这段看似滥俗的师生恋,演绎成美好的爱情经典。同样是与其情人萨特比肩的哲学家西蒙•波伏娃,作为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女性的追求独立和维护自由的勇气和精神。他们摆脱了婚姻的静止束缚,将爱情打造成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独立自主的超越传统意义的两性关系,最终成就一段传奇。这两位女性的不凡经历,都源自于她们内心对自我的认可和笃定,这需要清晰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才能做到,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是对她们而言,相信收获的是一辈子的幸福。
文/卢育涛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