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书?
2010-05-23
有一种人叫做:“公共知识分子”,王小峰,和菜头,梁文道,还有大家熟知的韩寒都可以定义到这个概念中。你看他们写的文章常常会有这种感觉:他们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总能给你提供一个你所认同的观点。并逐渐对他们产生一种偶像式的崇拜。
但如果你持续关注他们的每一篇文章,也许有心的你又会有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他们的很多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不论评论什么,总是在围着某个点打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当然是因为他们没有他们所评论领域的专业素质。并非否定他们的才华,而是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行行出状元,但不可能每一行的状元都属于你一个人。他们看似每行都行,但不得不否认的一个事实上,其实他们每行都不行。如果你想学科学,你觉得你是听韩寒给你写科学更可信呢?还是去听科学松鼠会的科学报告更可信?如果你想看电影,你认为韩寒的影评更有参考价值呢?还是愿意听信专业影评人的介绍?
在作者的定义中,韩寒这类人属于:“高贵的业余者”。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给你一个意见导向,但他们是没有一种具有确定性的说服力的。那么谁具有那种具有确定性的说服力呢?是各自行业的专家。
当你用搜索引擎想要搜索某个答案,或者当你去百度百科想要查找某些资料的时候,你认为你说找到的信息,真的就是正确的信息吗?未必。搜索引擎的性质决定了排在搜索结果最前面的那个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而只是一个被点击次数最多的答案,显然,被点击次数最多的答案并不等于正确的答案。而百度百科的那些信息是谁编写的?是那些没有专业素养的网民编写的,你觉得让一个普通人凭着自己微薄的专业素养,真的能给你准确解释什么叫线粒体吗?
可是遗憾的是,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答案,我们只能够把它作为正确答案来看待,尽管它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很难去伪存真的,我们没有专业知识是分辨它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早在93年的时候,网络上便依靠那幅经典的“在互联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漫画给出了解释:它所隐喻的不光是网络的匿名性,事实上更糟糕的是众生的平等性。也许你会说,众生平等不是民主的反映吗?恩,但它是一种有害的,极端的民主。
缘何网络会造成这种极端民主?因为网络的准入门槛其实是很低的,谁也不知道你是一个专家还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在很多时候,你和任何人的话语权都可能是平等的。这就极有可能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某件事情上,专家说这样,而另一个普通人用充满煽动性的语言说并不是这样的时候,也许你会相信那个普通人的观点。甚至仅仅因为大众的某种主观愿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忽略掉专家的意见。
最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地震:当有人写篇文章说地震不可预报的时候,不会有多少人来认同,来分享你的文章,因为它不具有煽动性。而但你写一篇文章说地震可以预测,并且写得头头是道,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根本无从分辨的时候,煽动性便显出了它的巨大作用。你的文章被网络无限制的分享,就算有专家出来辟谣,也无济于事。不仅是因为你的辟谣不具煽动性,更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上的人并不知道你是那个行业的专家。这就是网络信息不可以被信任的很大原因:不该有话语权的人拼命说话,该具有话语权的人却不能说话。这也是极端民主的代价。
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当然有。其中有一个办法是网络实名制,当网络开始实名制,只要媒体进行稍微的正确领导,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到底该听谁的判断。想看电影了,先找个专业影评人的博客去看看;想学生物了,找个生物学家的博客去看看;想学服装设计了,找个专业设计师的博客去看看......在网络实名的引导下,我们自然能够轻易找到可信赖的对象。(顺便插一句,贵国的网络实名制想到的肯定不是这个层面的意义,贵国希望网络实名是因为什么,额呵呵...大家都清楚。)
当然,还有一个更朴素的办法:去看书。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了解某个事件,你觉得你去参考由根本不具备专业素质的人编写的百度百科更可信呢?还是去图书馆找一本由对此事件研究了数十年的专家写就的书,更可信呢?
--------------------------我是补充分割线----------------------------
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不是很想写下去了。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看这本《网民的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