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2007-03-05
人们认为你热情与否,主要依据的是那些非言语线索。你的面部表情就可以告诉别人:比如你皱着眉头。你的声调、体态、手势和眼神,都可以表明热情与冷漠。在交谈时,抱着胳臂、看着远处,会令人觉得你是个冷漠的人。而谈话时距离对方近点儿,会让对方感觉你比较热情。有关非言语交流及其作用的研究非常之多,而人们在形成“热情”或“冷漠”的印象时,你实际所说的话,所起的作用要退居其次。
在互联网的许多角落里,你把自己的语言打在屏幕上,对方毫无例外地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形成对你的印象。早期对网络的社会情感印象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要比实际生活里的自己,表现得更冷漠、就事论事、易怒。20世纪70年代,斯塔尔·希茨(Starr Roxanne Hiltz)和牟芮·土罗富(Murray Turoff)最早研究比较了人们在计算机和面对面开会时的自我表示,他们的结果还不能很好地预测这个年轻的媒体作用。他们分析了两个情景中的话语,发现在面对面的会谈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人们口语里表示同意或理解的“uhhuhs',一词,在网上并不多见。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屏幕上打出这样的字,会显得唐突,而出现在口语里是很
自然的事。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在计算机里的团体中,更多地反对别人、制造紧张气氛,看上去就好像是有意要把情况弄糟一样。这些区别很容易解释互联网的不友善特点。
许多人都可能听说过MBTI(Myers Briggs Type Inventory)个性测验。Bellcore(地名)的研究者罗德尼·富勒(Rodney Fuller)采用简化的MBTI量表,了解互联网上印象的形成。他发现人们普遍错误地形成热情或冷漠的看法。富勒(Fuller)让参加实验的人评价通过互联网交流但从未谋面的对方,在完成测验时,被试要把自己想象成网友一方,按他们的逻辑回答问题。网友也得参加测验,回答问题。还有控制组,选择彼此见过面的人由一个人做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者猜测对方答案的结果如何?那些彼此见过面的人完成情况要好;而那些只通过电子邮件往来的双方,表现出好多误解。他们盲目地认为对方具有理性、分析的手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很多人都偏爱以人定向的“直觉”方法;在一旦不是自发的时候,他们过高估计了对方对结构和秩序的需求。
以上两个研究证实,打在屏幕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话是不同的,而别人会根据我们行为微妙的改变而作相应的反应。我们并不会因为媒体的局限而显得冷漠、易怒、争执。只不过我们在网上不像平时那样客套,人们也会依据具体事物,形成对我们的印象。网络同盟中的成员,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对形成印象和同盟关系有重要作用时,就会以简短的语句表达赞同、缓解紧张。他们也会委婉表示自己的异议:“噢,我不能肯定我同意这点。”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交流中已经意识到应调整传递情感的方式。
社会情感的解冻
20世纪70年代,利用网络表达情感的势头开始增加,随着人们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讨论的普及,表达白己的技巧也随之提高。在距希茨和土罗富研究的十多年后,罗纳德·罗丝和盖尔·罗威采用相同的分类形式,研究了全世界的网络公告牌上的社会情感内容。他们发现30%的内容可列为社会情感类别中,而其中竟有18%是“团结”的团体。人们克服了“界线”,所做的远比“完成工作”要多。人们正在利用一切手段,解冻还不太友善的互联网。其实,没人愿意被人认为是冷漠的人。
事实上,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可以通过键盘上的符号,来表示一些面部表情,从而使交流更为生动。比如,用符号“:-)”表示微笑,用符号“:—(”表示皱眉头,用符号“;)”表示眨眼睛,用符号“:P”表示吐舌头等。研究者发现,13.4%的网上交流的内容可以使用这些符
号增加情感性。
—些非正式的备忘录和书信的“软化剂”也出现在互联网上,我们因此可以借用犹豫或不肯定,使自己的观点不过于唐突。我们可以在句子的结尾通过声调的变化,使那些即便是否定对方的话语,读起来似乎像问句。还可以用“你知道”或“可能”这样的词,使语气婉转。同时,网上还涌现了缩写字母,成为固定的词语。
电子邮件以外的互联网环境,还包括更多的表示个性与情感的工具,这些工具在社会性较强的领域里极为有用。聊天室和MUDs就可以使人们除了说话,还可以表现感情,屏幕上的文本也能有别于言语。比如,MUD游戏者采用不同的命令,生成说话、高喊、表演的形式。
塞拉说:“我从未受过尊敬。”
塞拉低下头,伤心地看着地板。
“统治者”叫到:“不要这么孩子气!”
塞拉对“统治者”笑了。
参与者可以在图示元世界中,点击“快乐”,表示自己通过舞蹈而表达的情绪;或点击“生气”,使屏幕上的化身张牙舞爪。有些地方你还可以选择声音,让处于同样虚幻屋的另一方听到。尽管这些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但我们终于可以选取一些有效的手段,使互联网不再那
样冷冰冰,而我们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丰富。
怀疑论者总是怀疑在电脑世界中,是否真能出现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有些人相信,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线索以及它本身瞬息万变的性质,使得互联网的沟通不可能形成真诚和令人满意的团体组织。确实,旨在支持凝聚团体的论坛以其惊人的速度在网上出现、消失。假如你订阅了一份你所感兴趣的邮寄列表,你会发现这个列表早就不存在了,它以前的参与者也在彼此想念。如果你给其中一个“腐朽者”发信,你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复,对方说自己都忘记还有这么回事情,他们从未收到过这个列表发出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团体数以千计,它们开始时显得非常强大,并满足参与者的需要。它们的焦点可以是专业的、学术的或娱乐性的,但最终许多都放弃了,只是偶尔做一些商业广告或被含在某些消息里。互联网上无数的聊天室和论坛主持人,都希望吸引大批积极参与的顾客,但遗憾的是,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只是被一些临时的客人访问,这些人只是好奇地四处看看,没有什么事情就离开。这使我联想到酒吧和俱乐部,这些老板失望地等着有客人来,但桌椅始终是空着的。
尽管互联网上的许多论坛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还是有一些具有强烈“组织”意识的团体有规律地出现在网上,我们不了解是什么原因可以使一个团体这样而另一个团体却做不到。琼·柯曼(Joan Korenman)和南茜·维特(Nancy Wyatt)试图找到与之有关的变量,他们调查了一个叫WMST-L邮寄列表上,参与的模式和参与者的态度。这个列表是一个非主持论坛,人们可以从学术的立场来参与对妇女的研究,这些人是教师、研究者、图书管理员、项目经理以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群体。它开始于1991年,当时有28人发布了51条消息,然后参与者和发布的消息逐年增加,到1993年1月,193个人公布了365条消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来自相对广泛的参与。在很多列表上,只有少数人站到中央进行激烈的讨论,而其他人只是在看着,并不做任何评论。
柯曼(Korenman)和维特(Wyatt)对参与者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在这些参与者眼中,维系团体的纽带是什么以及团体组织在多大程度上真的存在。在回答什么可以使团体满意和有用的问题时,参与者经常会提及“信息”,还有很多人说是“一种社区的意识”和“讨论个人经验”。根据他们自己所做的分析,这个列表对所发布的激烈和对抗的消息,显得比较容忍,尽管对敏感话题的讨论和分歧非常普遍。很明显,这个团体的成员感到这个环境是讨论个人观点的适宜场所,这也正是他们觉得有“团体感”的原因。
有些人对所在的网络团体作了巨大的奉献,他们之间的纽带远比现实中的团队成员的联系要更为紧密。作家汤姆,曼德尔(Tom Mandel)作为最早的网上社会实验的参与者之一,在临终前,把他自己的团体经验公布如下:
我要感谢你们所有的人,在过去的10年中,带给我这样特殊的经历,无论好与坏,它们成为我的生活组成,尤其是在过去的6个月,更使我感到舒服。我非常、非常地悲伤,我无法向你们形容我的伤感, 因为我不能再和你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了……
然而,即便人们增加了对自己团体的关注并作出更多的贡献,人们还是有矛盾的心理,甚至有时还得反过来再检查一下这种奇怪的经历。另一个较早的网络社会ECHO的成员艾利克·霍施曼(Eric A.Hochman),在讨论网络世界特点时这样评论:
自从我开始上网,当有人告诉我“ECHO中的人不是真实”的时候,我就不断地对此进行了思考,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ECHO是自己的独立世界,它有自己的规则和社会文化。有趣的是,没有人把它强加给我们,当我们在这里发布消息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断地集体创造着它。
假若不做具体形容,那么给团体下定义是比较难的。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是,团体是一个2人以上的集合体,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个定义还比较清楚,但这些特点会在交织的工作和社会团体里,更为明显。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环境小的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迅速地把个体集合体变为传统意义的团体。
正如实际生活的团体变化很大一样,虚拟的团体也可以有各种形式。很多团体中,人们已经彼此认识,只不过他们通过互联网来保持联络并分享面对面会谈的看法。那些最早应用网络进行研究的研究者,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有的团体通过网络把那些具有共同利益但相互并不认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假如时间和环境允许,他们最终会在实际生活中会面。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当你和某些人在网上进行了长期的交流,最终面对面的握手,这种感觉非常奇特。你对某人的印象曾经来自网上的表现,而一旦你们会晤,其中的惊讶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的团体,它们的成员有相同的兴趣,但他们不会在生活中见面。如果使这些人具有对团体的“组织感”,则必须增加网上交流的能动性。
社会科学中定义的含糊性并不少见,但在我们理解网上团体的特点时,交流和影响是极其有用的。你可以从曼德尔和霍施曼的解释中,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特点。人们的确在网上互动,而且有时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别人。不仅如此,这些过程涉及的方法,与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因此,也就不奇怪人们并不明确在网上从属于一个“团体”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众多研究中知道,其他人——即便他们是陌生人或者我们从未与之谋面,他们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现在就来看以下这些影响在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然后在检验一下它们在网上是怎样表现的。我首先要介绍一些对人类从众行为的经典研究。尽管人们觉得从众不属于网络,但在我看来,从众是网络团体存在尤其是那些完全保持在以太中的团体的核心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