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女人的成长
2016-11-29
开篇30多页都有些平淡和琐碎,而且由于是翻译过来的,读来多少会有些句子不通,或者表达习惯不符合国人思维的语句,看了让人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是后面却越读越精彩,最后竟然舍不得放下。40年代末的加拿大农村,奇迹般地和90年代中国的北方小镇结合在了一起。对死亡的抗拒,对城市的向往,面对城里人的自卑与自尊,以及对性的懵懂和探求,所有的一切不都是在小镇长大的女孩都经历过的吗?
当看到戴尔参加叔叔的葬礼拒绝观看叔叔的尸体时,小时候在麦田边看到的被遗弃的死亡的婴孩就这么毫无防备得浮现在脑海。赤裸裸的在那里躺着,震撼着所有特意过来观看死亡的人。小时候真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会想近距离观看死亡,想探索大人的一切。同性恋酒吧的段落,让我想到小时候上学时要穿越的一片小树林,树林里总是会站着一两个大人在聊天。两人之间环绕的属于陌生人的疏远却又急于想要靠近的氛围总是让我忍不住回头。小时候不懂,后来看到白先勇的《孽子》,看到王小波的《东宫西宫》,明白了树林的含义,知道了LBGT的存在。小镇虽小,却也包容了世间的一切。
小镇总是不缺乏谣言,什么小树林晚上的露阴癖啦,什么谁谁谁是阴阳人啦,什么看到屋里两个男人一起睡觉啦等等,大人总是背着孩子们谈论这些。可小孩子们总有办法知道,兴奋地传递着自己知道的所有秘密,热切地参与传递着性冲动支配下的所有一切谣言。谁没有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春期呢?
小时候对母亲的反抗,对母亲的某些举动感到羞愧,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吧?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耻于承认。还有对城市的向往,面对城市女孩的自卑与自尊。至今还记得高一暑假补课期间,班主任的上海侄女也来参加。她是那么美啊,英语流利,自信耀眼,长长的头发光滑的自然下垂着,头发原来可以这么漂亮。当时自卑到只能用自尊来武装自己,忍住不去靠近她,不跟她说话,好像这样别人就不知道自己的自卑。现在生活在上海,知道头发可以拉直也可以烫弯,只是中间不知道流走了多少年华。
初中高中学校里也充满着各种流言蜚语。什么某某某和某某某放学后在教室里做爱啦,某某某被某某某抛弃啦等等。我们这些好学生永远不会参与这些,但是我们仍然会讨论。好像通过叙说,也能满足自己某种隐秘的需要填满的冲动。
能够让我自然而然回想到所有这些的,很好的一本书。推荐,还会再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