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何好处的部分,对于已经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可以略过不提。
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些读书方法,倒有点儿意思。
作者很强调读了书要输出,把输出作为加深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手段,“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作为衡量标准。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个人化,集中在自己觉得趣有、有感触和印象深刻的地方,要尽量引用原文,这是阅读的“证据”。做简单的笔记,如主要人物关系,主要情节、观点等,即把记忆外化(此处有我自己的发挥)。
“融入经验的阅读”,尽量把书的内容与自身经验结合,添加自己的思考,有可能的话,在实践中应用,即使是歪曲原意也无妨,总之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师事”阅读,也可称为“尊敬阅读”,对自己崇敬的作者,持续阅读其著作,得到其思想和阅读的熏陶,还可以延伸到此人推崇的作者和书籍。但不要一棵树上吊死,要转益多师。
吐槽阅读,一边读一边严厉地批评、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情绪要出于不稳定状态。” “大多数人在平静的心态下阅读,在我看来,是极大的浪费。”
“安定剂阅读”:把已知的东西再确认一遍,这里写得挺有意思:
以电视剧而言,类似于持续收看《水户黄门》。正因为已经知道德川光圀到最后总会拿出大印,解决所有问题,所以看到那一幕,就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定。
“兴奋剂阅读”:阅读刺激大脑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情绪”。
“标签阅读”:阅读特定出版社的书或者优秀的丛书,受益于出版社编辑的过滤,能看到大量好书。
“据点阅读”:以某本书为据点,拓宽读书的广度,比如从《现代学林点将录》(这是我想的例子)出发可以知道很多国学大拿。
跳读:读古典名著大部头,可以只读对话,能够加快三倍速度。这样当然比不上全部精读,但可以快速扩大领地,建立信心。这有种跑马观花,跟团游的感觉,无论如何,“我来过了”。
这些方法操作性很强,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