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说:我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但就算满屋子都是你喜欢的,因为你的东西堆的到处都是,就算想找件喜欢的裙子,翻箱倒柜找半天也没找到;孩子问你“我喜欢的小车子呢”,你想不起来放在哪,又开始找找找,时间不知不觉就浪费了。
来看这位高手妈妈,铃木尚子,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协会的资深生活整理收纳师,从事整理与收纳的顾问工作。另外也是私人衣橱收纳认定讲师,教授服装搭配与衣橱整理收纳。
跟她来学习收纳吧!
1、先整理什么?
先整理自己。不会整理的人,往往不擅长安排事物的优先顺序,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必须有的事物。
铃木尚子在《收纳的艺术》中说到:“要是整理不好看得到的物品,当然也就无法整理好看不到的时间、信息和人际关系。”
在整理的过程中,简单的步骤是弄清楚物品是否需要,并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将物品依次收纳好。其中最重要的是“选取自己最想珍惜的东西”,这项能力可以衍生出决断力,从而活用于其他场合。学会整理之后,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很自然地就可以看出什么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
而且,整理东西的习惯也是对孩子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整理这项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人很难得到所有东西,也可以作为孩子选择最佳方法和人生道路的练习。
1)你整理不好是什么原因?
不会整理的人有很多,《收纳的艺术》归类为这五种原因:
不确定物品的放置地方;
用完不放回原处;
不考虑物品的用途;
购买方式有问题;
时间不足。
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做不好某件事后,接下来再试着向下挖掘“怎么做才能做好”。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2)什么会让你觉得心情愉快?
开始整理之前,把这个要求反复的提醒自己,就会在心中逐渐浮现出你所重视事物的选择判断标准,也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明确的人可以迅速选择出需要的东西,而价值观模糊的人,常常无法判断物品是否需要,最后只好不断地重复整理。
同时,了解家人的价值观,试着去磨合,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2、整理就是扔东西吗?
并不是。整理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有处可寻。不是一边判断着“要不要”,一边想着要收到哪。
收纳是选择的技术。准备收纳的时候,我们总想着买哪种收纳盒比较好,但很少有人想盒子里面都装些什么。
从家里已有的物品中,只挑选出今后生活的必需品。过着美好生活的人,很擅长只选择自己喜欢且经常使用的物品。舒适的生活是由日常中各种“喜欢”的东西集合形成的。为了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一定要学会这项选择的技术。是不是有种“技巧未动,理论先行”的感受。
不要轻易买买买,如果你想过上舒适有条理的生活就不要随意让物品进入家里。本来整理就是件很难的工作,如果一边整理,一边让新物品进入家里,那永远都整理不完。
3、脏乱是可以传染的,整洁也是,想培养孩子好的整理习惯,就去影响他。
1)全部拿出来后,去选择与分类。
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如果精力有限,就先从首先,试着从衣橱、厨房这类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整理完的地方开始吧。
特别是专属于自己的衣橱,通过衣服可以面对自己,从收纳的角度来说,也推荐从它开始。
并不是“要丢弃什么”,而是通过选择什么,来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喜欢/不喜欢或使用频率来分类。建议在适应这种分类之前贴好标签,使物品可视化。
2)犹豫不决的东西就临时放置。
一边选择物品,一边考虑最佳的收纳方法,是非常困难的事。可以先选择必要的东西,改天再从容地考虑收纳方法。因此,在选择工作完成以后,要将物品暂时放回原来的位置。
通过临时放置,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没有注意到的想法,完全了解自己拥有的物品后,把物品放回原处时,脑海中就会开始产生。
要在所有物品都临时放置妥当之后,再购买收纳用品。临时放置时使用的空箱子或收纳用品,需要选择没有什么颜色、文字的。这是为了避免使还在整理过程中的房间看起来更杂乱。在箱子上贴好标签,明确其中放了什么。
3)然后决定位置与收纳的方法。
先想想要东西还是要空间,根据帕累托法则:“80%的生活由20%的拥有物决定”,来决定物品位置。
每天必须使用的东西,应该放在容易看到、易于拿放的地方,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生活的压力。
一般情况下腰部以下平视位置放置常用物品;伸手可及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低的轻便物品;需要稍微蹲下才能碰到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低的重物。
收纳并不需要很麻烦,基本有三种:使用柜子;使用抽屉;吊、挂。
使用柜子
*选择有活动隔板的柜子。
*使用颜色统一的收纳盒或收纳篮,里面的物品不要叠放。
-
婚后,是该培养起这些好习惯了。
2016-12-16
-
跟高手妈妈学时间管理,让你的生命有更多可能
2016-08-08
Cissy育儿思考
1.
日本女医生吉田穗波,在陆续生了5个孩子、全职工作的同时,到哈佛留学两年,还出了本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她的家庭是这样的:
-
用会计思维管理每一分钱,会让你怦然心动。
2017-02-04
年底听到几个收入不错的朋友说起一年的收成,大家都表示工资赚的都不错,怎么就没存下来钱。事实上,我也好不到哪里去,老问题年年有却年年不见有多少进步,为此我特意读了一些理财的书,直到读到小山龙介和山田真哉合著的《如何有效管理每一分钱》后,对理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帮助他发展成技能?
2016-08-04
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经历,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追寻自己领悟的人生意义,活出喜欢的人生。
-
你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他从容优雅,有所成就。
2017-02-17
看了不少时间管理的书,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但真的就只有一点用,就是让我更珍惜时间。直到我看到李笑来的《时间的朋友》里的一些概念时,有种找到共鸣的感觉,就像他说的那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问问自己:
昨天都做了什么?
上周都做了什么?
上个月都做了什么?
当你的回答都不能使你满意时,你觉得要做时间管理了。但是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
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模样?你可以看的见!
2016-07-21
今天打车的时候跟司机随意聊天,看我怀孕挺个大肚,他就想到了他老婆,他告诉我他二宝现在1岁半,老婆带的比较多,大宝上三年级了,之前大宝一直是老人带的。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觉得老人带的不好,而是隐隐约约的觉得不太妙。于是我就问他大宝现在怎么样,他说:"还行,就是学习不太好。"我问他哪里不太好,他说:"爱磨蹭,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好的习惯,早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吧习惯培养起来就好了。"
比起听到"早知道买栋房子就好了""早知道那时入股就好了",教育上的"早知道...就好了"更让人觉得惋惜。为什么我们常会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觉,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和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合作著称的《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一书中告诉我们: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观察!
我们没有留心去观察孩子,没有培养从已知出发的习惯,就更谈不上对孩子未来的掌控和预见了。那可以预见孩子的未来吗?《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会肯定的告诉你"Yes!" 这本书里,全篇都围绕着"远见力"来阐述,告诉我们远见力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关于如何提高自远见力的7个原则,分别是:
从确定性开始
洞察先机
变革
跳出你面临的问题
反其道而行
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主导未来
-
直面孩子情绪,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7-04-12
为什么孩子一闹,家长就会无比烦躁?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教工作的美国教育专家埃里卡·克里斯塔斯基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说到:“孩子们缺乏表达情绪的基础,而家长和老师缺乏回应能力。看不到,我们就不会重视。不重视,我们就看不到。”
-
育儿路上,我们靠的不是意志力!
2016-07-31
很多爸爸妈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
想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没有坚持一两天就又对孩子发飙了;
想多抽点时间陪娃玩,但是今天到家回家太晚,明天单位又有聚会,时间少的可怜;
育儿大师们灌输你应该反省自己,你需要有意志力!那些牛掰的爸妈都在坚持,你更要坚持!你需要有意志力!可是仅仅有意志力就够了吗?
-
丛林永远都在,勇敢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必备武器。
2016-10-31
在看国外早教教学视频中,经常看到3岁、4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体能训练。
比如4岁的sara在跳板上跳三下,自己跳起来努力抓住绳索上的木质单杠,老师托住她的腰,告诉她要自己用脚去够不远距离的另一绳索挂着的单杠,她尝试用脚跟去够,虽然她的动作不是一气呵成,但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她勇于尝试的模样让我印象很清晰。
但在实际教学中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刚开始做这个体操动作时,那个费力的感觉不止一点点,费力的不是孩子够不上单杠,而是他们太依赖老师,简单的跳起来抓单杠可以做,但难一点的用脚跟够住另一根单杠根本就不敢尝试。
有的孩子憋的脸通红,有的干脆就闭上眼睛让老师把他的脚够上去,有的甚至在悬空的时候就害怕的叫“我要下去,我不要做这个。”
也许我们觉得孩子还小,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当你看到连续几周课后,孩子愿意尝试了,有的甚至能够到另一根单杠了,不禁感叹勇气的确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清晰表达的艺术》把勇气分为四个阶段:无为、权衡、正常的勇气、自大。我们在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孩子自身所处的阶段。
-
高段位沟通者最在乎的,只有一点。
2017-02-09
一直以为,与人沟通就是让别人理解你说的内容。读完凯伦•伯格写的《如何实现有效社交》才发现我理解的太浅显,真正的高段位沟通者能在沟通中能够赢得对方信任,并且能灵活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
为什么育儿路上知和行不能统一,这本书给你答案
2016-07-10
1.世界变化太快,你的育儿理念有变化吗?
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玛格丽特.米德
我们这一代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远远不同了,就是现在跟十年前变化也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像是一个拓荒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停的学习和试探,力求寻找出适合自家娃的教育方法。
-
明白这三点,幼升小的焦虑会少很多
2016-07-13
最近跟几位上幼儿园的家长聊天,感受到妈妈们的不少焦虑:"有的小学的入学考试会考10以内的计算呢,我的孩子还只会数数,幼儿园里教的又少,怎么办呢?"
"我的孩子识字不是很多,到小学后学语文会不会有困难?"
"现在牛娃这么多,竞争太激烈了,我身边的家长都给孩子报幼儿园各种辅导班,以后孩子上小学怎么搞?"
-
跟博雅总裁学社交,让孩子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
2016-12-13
早上看到挪威的一朋友在朋友圈发的信息,感触良多。“拼爹拼娘是当今全世界的通用法则, 不分国界。尽管方式可以非常不同... 这是源子一年级这半年源子和娃他爹的最大感受。学习知识不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进度非常慢, 体育运动、朋友圈的建立及社交活动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让孩子自带光环,一开口交流就有闪光点,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其实孩子从小在社交活动上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培养。
博雅公关公司全球总裁罗伯特•利夫在《关键洞察力》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都需要三个要素,自我、他人、情境。如果能够同时兼顾这三个要素,就能实现有效沟通。
我们就这三个维度来进行横向延伸。
一、自我:
1.得体大方的装扮是孩子社交的敲门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试验,他们要测试同一个小孩如果以穿得漂亮和脏破的两种形象独自走在大街上,路人是否都会留意和关心这个看似迷路的孩子…
-
西方精英教育那么重视运动为什么?
2016-11-26
最近美国一名年仅9岁叫MillaBizzotto小女孩火了。她曾在校园遭受欺凌,然而她选择的不是软弱地哭泣、退缩,而是通过锻炼身体,让自己强大起来,她的动力就是让自己不受欺负,并且能够保护同学。
自发的动力让她坚持一年多的高强度体能训练,最终的结果是,小姑娘完成了全美90%成年人都不能通过的极限挑战比赛:58公里赛跑、8公里游泳,在有25项障碍的赛道上来回穿越,爬绳、攀墙、铁丝网下匍匐前进等等。她成为小伙伴们的偶像,被邀请为反对青少年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大使。
-
你不得不了解的浸入式英语环境(0到2岁)
2016-07-10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中说“养成好的决策习惯,你无法控制结果,我们却可以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运用在育儿道路中,可以理解为“无法决定孩子的未来,却可以开启孩子的天赋”。
所以你想在孩子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很棒,那你一定要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内做好过程控制。虽然你没有办法决定孩子的英语有多厉害,但是在每一步你都知道自己付出的内容和方向,理性的对待孩子的英语学习,要有不同阶段的战略方向和战术方法。
家长会发现,在孩子2岁或2岁以后,有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听我们说英文故事?有的看动画片只想看中文的? 读完《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你就会发现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忽视了孩子的英语启蒙,而英语启蒙最重要的也最基础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听力辩音能力。
想想孩子学中文的历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儿歌韵律跟他做游戏,帮助他认识自己再到认知周边事物,那些儿歌韵律都是发音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让孩子理解儿歌,但是唱的多了,孩子听的多了,慢慢就理解你唱的和说的跟意义的联系。相同的方法我们运用到孩子学习英文,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教单词,太功利了。
我们要做的是把英语的音大量的输送到孩子的大脑里。大脑就好比是一个硬盘,你想让孩子输出,就先把语音信号输入装进去。听得多,输入的就多;输入的多,理解的就多;理解的多,输出的就多。就像学琴一样,辩音能力决定了孩子以后能走多远。
听需要时间,理解也需要时间,输出更需要时间,所以不要指望孩子听了就会说,因为理解语音也需要占用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时间,所以,2岁前我们就给孩子大量的听音就好。
怎么听?
1.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和兴趣,广泛的听
孩子的学习跟我们的学习方式不同,我们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但是孩子的认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他们发育和专注力上面的,就像我们三千万词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要和孩子的频道保持一致。*我们会发现,早期泛听的量越大,后期爆发期的效果越好,并且孩子的年龄越低,这种效果越明显。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提到 因为孩子的辩音能力是逐渐下降趋势的,越早辩音能力越强。正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时间短,所以在广泛的听时,孩子会听到重复的交叉信息,既能提升孩子对意义的理解,又不会感觉枯燥而失去兴趣,而兴趣和坚持正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因素。
2.训练母语式思维的听,一定不翻译
所谓母语思维,就是母语语音和图像对应后条件反射般的直接反应。早期教育专家Maryanne Wolf提到过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母语式思维不需要其他语言做中介,直接反应速度快。你跟孩子说:"good morning"后就直接等她回应你,如果孩子不回应就再次去重复"good morning",而不是翻译成早上好,如果每天早上第一句话是"good morning",孩子会模仿你,在早晨的时候也会用 “good morning”回馈你的时候,你会深深的被自己感动。这会提高孩子听力理解能力和今后的表达,因为**语言是作为整体输入并被理解的**。
3.看图片听,表演出可能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要记住你是一个演员
这里所说的图片可能是绘本上的某一页,也可能只是图片。多多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多管齐下的让孩子听,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表演细胞,让孩子感兴趣。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爸爸妈妈我们需要用的三千万词汇技巧:关键词轰炸!
“ Baby come on,give me that cup,please!"
"Yes,that bulecup,please."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is cup."
"I like this bule cup very much"
这样,孩子还能不知道cup 是什么意思吗?即使还不知道,没关系,孩子的学习需要重复,你还没到16遍呢!
听什么?
1.英文经典儿歌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推荐多听欧美经典儿歌 wee sing For Baby系列,!内容丰富,分类清晰,主要为英文经典儿歌歌曲,其音乐动听,层次分明;歌本中许多歌注明了可开展的奥尔夫音乐活动,对爸爸妈妈极具指导意义,是最好的英文歌集之一,适合出生后至9个月,培养孩子对英语的亲近感和对音乐的敏感度。
2.韵律童谣
欧美经典儿歌 wee sing系列中Nursery Rhymes and Lullabies《和妈妈一起唱》,Children's Songs and Fingerplays《动动手指唱童谣》,Sing-Alongs《大家一起唱》,In the Car《开车去兜风》,Animals, Animals, Animals《动物大游行》等等,通过大量的音乐,韵律,游戏让英语浸入孩子的生活。前几天听到有位妈妈在洗手间带宝宝洗手的时候,唱巧虎的洗手歌,孩子听的很安静和专注,那如果换成英文的韵律歌呢?《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告诉我们大量的英文歌给孩子储备了音,韵律与节奏,单词,为下一步的听力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3.音频系列
我们知道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告诉我们要大量的听音,如果没有听音辩音的基础,孩子看英文动画片只会专注情节,并越来越想要看中文版的了。让孩子听动画,听绘本,听新闻,听脱口秀等等,听懂没听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习惯英语环境的熏陶,特别适合1岁前,因为到了2岁,孩子就会自行要求听懂了。
2岁之前不建议给孩子看电视,2岁正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动画片画面太丰富速度又太快,孩子还来不及思考这一幅画面,马上就跳到下一幅画面,大量的视觉刺激会让孩子来不及想象,同理电子产品也一样。
总之,2岁之前,把英语听力环境的输入作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愉悦为前提的去跟孩子多互动,不要抱有太强的功利心。2岁是一个分水岭,当孩子听力理解能力加强时,我们的战术要及时作出改变了。
-
拓宽育儿眼界,你需要这本书
2016-07-10
近期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常青藤的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从背书开始,之前做了一期《入园早准备》的父母学堂讲座,为了讲解的更充分,我也走访了不少幼儿园,了解到现在很多合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唱唱歌,认知些动物,形状之类,甚至提倡读经的,家长也以孩子能背诗歌为骄傲,所以孩子识字比较早。但在常青藤的教育完全没有这一套,“常青藤”最初是美国8所名校体育联盟的名字,这些学校通过这个联盟彼此自己有固定的体育联赛。所以,“常青藤”从字面意思来说讲的是体育。
为什么美国人用一个大学体育联盟来命名精英教育呢?因为体育在西方自古以来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领袖的必修课。体育教给孩子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和队友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励和团结全队的领袖才能,必胜的决心和竞争的勇气,正确的面对失败,尊重对手的公正精神等。这正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基本的游戏规则。
美国从幼儿园层面就开始渗透这样的理念,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技能。这本书里关于语言能力培养,音乐教育,孩子度过童年的方式,品德教育,夏令营,童子军,价值观的培养等等方面,都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受。
尤其是读到《一岁就上常青藤》这句话:“孩子今后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也让我不断的去反问自己,如果我们的词汇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那究竟如何提高孩子的词汇量水平呢?如何在敏感期内给孩子丰富的语言体验呢?再深一层次说,语言只是表象,思维方式才是主导,如何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不停的回绕,让我对语言敏感期有了更多探索的兴趣。因为有了思考的驱动,探索的欲望才会更强烈。可能也是当了妈妈之后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会有将来更深远的影响,于是在语言敏感期上stay hungry,stay foolish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有清晰的体系了。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语言敏感期为什么那么重要?人都会潜意识的有趋利避害的习惯,所以明白语言敏感期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才会让我们真正驻足在这里。早期教育专家Maryanne Wolf的调查和理论研究发现孩子今后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再3个不同阶层中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
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
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其次,美国90年代中期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4岁时要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听到三千万字,而这三千万字的差距到后来也显现在这些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学习表现上。这个发现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美国特地成立了一个计划叫做《三千万字行动》,就是为了帮助所有家长(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最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早期的语言启蒙。
还有的是,这个阶段有些家长比较困惑要不要学习第二语言的问题,总担心困扰着孩子的母语习得,这些困惑早早的就被Maryanne Wolf诠释的很清楚,语言能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语言学习的过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基因中已经早就了早期掌握语言的功能。所以,你要你的孩子说双语和3种语言,越早开始越好。有些研究表明,在主要语言上比单语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略慢,但这种区别以后就消失,留下的是双语的优势。这一点在大部分孩子在学拼音和学字母的时候也有体现,孩子一定有混淆,但混淆的时间很短,之后还是会区分的很清楚。
既然语言敏感期的词汇量能够影响孩子之后的学业表现,那咱还是老老实实的先了解下不同阶段孩子的语言发育特点。
第一阶段 1岁前
出生~3个月 – 被动接收期 简单音节阶段
说几个关键字吧,在哭叫声中与人沟通、喜欢与人面对面的言语交际、视觉距离孩子面前25-30厘米;孕期6个月与睡前阅读,比较好理解,这个阶段新生儿父母应付最多和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哭闹,所以每次孩子哭的时候,深深的呼几口气,先让自己放松下来,你才能慢慢体会到孩子想跟你交流什么,然后把孩子哭闹的意义用语言描述出来“宝宝,是不是有点饿了?想吃东西了呀”,拼命的说话,一方面能够缓解自己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宝宝理清楚自己表达的语境和语义的链接,延迟了他需要的满足。最忌讳的就是妈妈一看到孩子哭,为了让孩子不哭是掀起衣服直接喂奶,啥也不说,想想都觉得简单粗暴。
4~8个月 –咿咿呀呀期 连续语音阶段
再来甩一些关键字吧,能辨别语气、语调和音色变化、出现寻声反应、躲猫猫、近似词的音节、 “语音玩弄”、能听指令做模仿,这个阶段我们跟孩子交流的关键点是说任何词语的时候都要指向这个人或者物体,这样孩子才能把语义和词汇联系起来记忆,不断刺激大脑突触神经的链接,通过重复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还有一个神秘武器,一般人我不轻易告诉他,今天就大放送了,那就是婴儿手语!
我们来看看百科的解释吧:婴儿手语发明人为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Acredolo和加州大学婴幼儿成长方面专家Goodwyn。婴儿手语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提前接触与人交流。在美国广泛使用,并成为美国儿科医生的标准"工作语言"。事实上,你的孩子天生就会使用一套他们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挥动双手,表示和大人说拜拜;用食指尖指向他们想要的东西;拥抱他们喜欢的人等等。这些简单手势无需解释,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直觉了解其含义。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套手语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接受,他能让你的宝宝提前一年在与人交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你可以不必绞尽脑汁去猜测小家伙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
那有的家长肯定说了,不学也没什么关系吧。我只能呵呵了,因为学了更有好处!第一: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学会的研究表明:对比传统教育的婴儿,学习手语能够显著加快婴儿学习语言的速度。第二:智商通过交流和训练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美国早年的研究发现,曾学习婴儿手语的婴儿,24个月大时的说话能力等于27至28个月大的婴儿,到36个月大时说话能力与47个月大的婴儿相若,至8岁时智商则高于一般小孩12分。第三:让孩子更能够自信表达,更热爱学习。因为他所表达的意思被我们理解,我们给予回馈后,会刺激孩子表达的更多,乐于并想要去表达。在孩子语言敏感期阶段,相信谁都会喜欢表达多的孩子吧。
到底什么才是婴儿手语,上传个自己做的图片吧,应该可以帮助理解:
-
无条件的爱是陪伴,更是付出。
2017-02-18
给儿子读完乔治·香农的《会说爱的手》后,心里甜蜜蜜的,那代入式的场景,那押韵的语言和那双温柔的手,感觉满满的都是爱。
爱需要我们不断的对孩子表达出来,说是一种方式,手的语言则是另一种方式。
一、从清晨到夜晚,手一直在付出,它都在说“我爱你”。
绘本的第一页就是清晨爸爸妈妈为孩子把窗帘拉开,让孩子看见那欣欣然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