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撰文者的转型是艰难的
2012-02-15
作者应该是个不错的专栏撰文者
其实给time out这种杂志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和读者一起寻找真理的,但是写书还这样,而且还取了个挺大的名字
下面是我读出来的,顺便她的文字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因为一直是叙述,也没有论述的.
1一个移民在寻回故乡过程中对身份的犹疑
(同样是讲中国现状,何伟老婆写工厂女孩就完全没有这种犹疑)
2看问题的成见
有一些对故土的抱怨
诸如不喜欢上海的原因,是因为肤色不能确保expat的优越身份.
都是一些关于中国的陈词滥凋
其实参与观察厨师面比工人更广,只不过专栏华人作家总是迫不及待
地要提醒读者和自己:厨师并不是个与自己身份相当的职业
这书的卖点在于,她对于中国,有个被他者化的"我"的身份,但是就其观点而言,既没有主位的深入,又没有客位的全面
最后来看看,为什么一个人去异乡不能深入呢
1某种原因造成的语言障碍,希望被当作expat是无助于提高语言能力的(当然可以理解一种语言的熟练掌握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遗存,但就本书的语言来讲,她的英文没有好到可以抹杀中文的存在)
所以主要原因是言之无物,用什么语言写作都一样
2社会的切入点有问题
其实她还挺适合呆在上海的,因为上海很容易找到写软文的美食评论家
但上海的优点也是缺点,太国际化了,所以肤色很重要,钱也很重要,服务态度差别也很大
魔都服务行业的魅力没什么稀奇的,两极分化倒是有写头
顺便我有个弟弟因为不幸地在美帝选了个万金油商学专业,就回来就业了,去了芜湖招商引资委员会做翻译
好吧,这是个非常好的田野,我觉得比得上去党校了,热钱引发的当地政府招商举措,翻译知道政策变通于谈判的很多细节,而且因为芜湖是个二三线城市,是更普遍更全面的改革开放走向自由主义样本.
因为从芜湖到上海的长途车据说是脏得不能坐人,空气也很差,他每周又坚持要回上海住.结果工资不能支持打车费和保健费,就打道回府了.
不幸不是选错专业,去错国家,干错行业,而是总有人愿意生活在商品世界堆砌的监狱里,因为监狱里只有杂志上的光鲜生活,监狱外是不可接受的现实.而自己总认为表现良好,可以加长刑期,向更光鲜的生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