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还有一个中国名字 叫《好用型设计》
2009-09-17
讲个小故事:
身为一个摩羯座的人素来以严谨认真而骄傲,很少丢三落四。近闻校内不断有人将一卡通丢在饮水机上,多次耻笑他人之后——我也丢了。
去学院开证明是才得知,我只不过是第N+1个受害者而已,每天前来开证明补办一卡通的人排着长队,更有甚者前天丢了,昨天补办,今天又丢了……因为每补办一张卡学生要交30块钱,我甚至怀疑这里面一定存在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为什么上学期丢卡的人寥寥无几,而这学期丢卡的人多如牛毛?谜底正在被揭开。原来,学校更换了新的刷卡打水系统,从原来的“插卡出水,拔卡停水”,变成现在的“插卡——触摸感应——出水——触摸感应——停水——取卡”。
好吧,因为增添了“触摸感应”这样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设计,有意无意之间,同学们开始不定期多交30块钱了。现在来分析一下我们现在打水时的动作过程:
手提水壶(或者水杯),来到饮水机前,打开壶盖——将卡插入设备——触摸感应——接水——触摸感应——停水——盖好壶盖——取卡。
这时候我们发现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大多数打水的人,在盖好壶盖之后,忘记设备上还插着自己的一卡通,已经开心的拎着壶离开了。有人说“你难道不知道不摸那一下,直接拔卡,也能直接停水么?”我回答“那为什么还要有触摸感应着一个白痴功能……”
很显然,这个貌似先进的触碰感应饮水机是一个“坏的设计”。甚至我开始怀疑开发产品的设计部门是否和学校学生信息处相互勾结,设下圈套,诱使广大无知的少男少女落入陷阱,络绎不绝的前来缴纳所谓的补办金,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补办的卡,原始金额全部清零。
所以,在开学院证明时,当老师略带嘲笑的口吻抱怨道那么多学生不注意丢卡,给她添了不少麻烦的时候,我义正言辞的回答: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设计的问题”
仅仅添加了一项可有可无的鸡肋功能,就给使用者带来了无尽烦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当然,我并不认为功能越多,一定和操作失误的几率或者犯错误的几率越大划等号;但是,如何在完善功能和简化操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最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必定是人类的感知能力与行为水平,日常习惯有时对人机交互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比如说用惯了诺基亚就很难使用摩托罗拉;从小蹲着拉屎突然给丫一坐便器就便秘,都是同样的道理。
回到前面讲的这个小故事中的动作分析:水也打完了,壶盖也盖上了,水也不流了——谁还去怀疑水卡没在自己的兜里呢?中信出版社后在再版这本书的时候,用了一个我个人更为贴切的中文名字:好用型设计。
在这里强调这个话题,本意并不是说,好用的产品一定是好的设计————很多很难用的玩意,同样招致我们的喜欢————我们对它饱含深情厚爱:比如老妈给买的衣服,哥们送的小玩意,但这属于情感化,即反思层面的范畴,和我妈给我做的饭,别人觉得再难吃我也觉得香是一个道理。
对于大部分产品,特别是公用产品,比如饮水机之类的东西,如果设计的结局是导致广大师生对此深恶痛绝,对于设计师而言,显然是一件很丢脸很悲剧的事情。还好有我这样的有为青年,及时发现弊端,正在和一帮兄弟着想对策:这机器反馈力太低了,如果卡一直插在上面而没有出水,至少应该有明确的提示音;如果实在改进不了,拿个松紧带把卡套脖子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