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周的闲暇时光,粗略看完了本书。真的如某位读者的评论一样,书名好过内容,看过之后也要像践行断舍离一样,舍弃了。
断舍离,书中给其定位,是在于收纳术、整理术之前的步骤,包括收拾+整理两个部分。收拾就是对物品的筛选,整理则是对物品的归类。
“舍”说的是事物的存与出。
书中提到了两个轴:一个是时间轴,要定位于现在;一个是关系轴,要以人为主动关系。总结来说就是,判断某件物品是否要“舍”就是在判断这件物品是否是在“现阶段内”对“我”重要、有用的事物,是则留,否则舍。
在“舍”的同时,还要克服一种“舍不得”的心理。对于现阶段对自己没有用的事物,“舍不得”会花费个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心思在这些事物上面,反而得不偿失,不如果断“舍”掉。
“断”说的是事物的买与入。
在我的理解看来,这是在倡导一种购物理念。这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在考虑某件事物要不要买的情形下, 要判断这件事物是否适合自己,对于自己是否重要且必要;这件事物购入之后,是否会变成摆设一样成为下一步就会“舍”掉的目标。
“离”则是“舍+断”之后的一种状态。
本质上这是一种生活状态,印入我脑海中的概括词是:简单。在生活中,无论是使用事物、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个人状态,简简单单。用的东西是我用起来最顺手、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没有鸡肋般的破烂,朋友都是实实在在的死党,而每天要做的要想的也是想做的而且需要做的事情。我所关心的,在意的永远都是对于个人而言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可能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值得费心思、花时间,能够得到最想要的回报的那一部分。
这可能就是我所理解的“断舍离”吧。
为何我会评价此书为“徒有技巧,不得其心”?本书想要说明的无非是:
1、“断舍离”如何收拾+整理日常生活事物;
2、“断舍离”并不是简单收纳术、整理术,它不光针对生活事物,也针对内心状态。
但我从头至尾并没有看到它想表达的那种心理层面的“断舍离”。书中所举的例子基本都是:某某某本来生活一团糟,接触了断舍离的讲座之后,舍弃了内心的心结,从整理生活事物开始,重新成为了一个阳光的人。从中完全看不出人是如何受“断舍离”影响,只能看到叙述的结果,而没有过程。我所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本书只是在说明“断舍离”的技巧+效果,而没有阐述涉及心理层面的、深刻的哲学意味。甚至让我有一丝丝疑虑,书中所提到的例子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事件,还是为了印证“论点”而编造的“论据”。
另外我想提到的一点是,书中某些举例在我来看,三观是不正的。例如案例六,在我看来不就是赤裸裸的逃避吗?那些碍眼的教材是被“销毁”了,可真的能获得解脱,“无罪释放”吗?如果不去反思和思考,只会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只是来处理遗留的用“舍”,以后会有“断”来杜绝相同的错误。但这不也是在一次次断绝自己学习进步的机会。
《断舍离》所提到的那种生活状态和人生状态,其实一直是我日思夜想的一种状态,这也是我看到书名便毫不犹豫买下的原因。
看完之后,不能说大失所望,它最起码向我表露清楚了这种状态(“离”)是什么样的,也指明了大致要如何去做(进则“断”出则“舍”)。但是它的表达过于浅显,举例不具备说服力,结论不够简洁,内容拖泥带水,没有给我印象深刻,发人深省,醍醐灌顶的感觉,浮于表面。
这也是为何看完便要“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