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2012-08-14
也许这本书描述的内容很难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但是我觉得中国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家庭虐待儿童的隐患。
这本书是作者大卫•佩尔泽半自传体小说,他是美国加州历史上最严重的三起虐待儿童案件中唯一的幸存者。他逃脱妈妈的魔掌,进入一个又一个收养家庭,追寻爱与被爱,在空军服役后,致力于少年援救计划,并在1994年成为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佩尔泽的故事,如果照我们看来,心想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我想,并非如此,因为我可能会成为“佩尔泽的妈妈”。佩尔泽也有过幸福快乐的儿童时光,温暖的妈妈,美满的家庭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家庭劳务、饥饿、寒冷、失去关爱、失去尊严、失去尊重、绝望、逃离、回归、一次又一次惨绝人寰无休止无底线的死亡测验(饥饿、拳打脚踢、刀子、毒气)。是的,他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他是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警察、老师、社区工作者,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将他解救了出来。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依然任重道远。进入收养家庭,无法言说的不能融合和不被认可不被关注,亲身父母的彻底遗弃,追寻中不可避免被利用被落井下石,在12岁那年他进入劳管所。收养家庭的供不应求、佩尔泽自身的难以融入,尔后不停地换地方,加上妈妈的阴魂不散,如果没有养父母用爱用耐心让他敞开心扉,佩尔泽将会彻底被毁。
为什么我说中国社会已经有虐待儿童的隐患了呢?首先是城中村,其次是留守儿童。这是目前可以预见的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我在城中村中见过被虐致几近失聪的女童,而留守儿童,从黄骥导演的《鸡蛋与石头》这部电影即可一瞥。
而如果发生,这并非是一个单独的事件。就像佩尔泽所说,儿童受虐问题是多骨米诺效应,一环扣一环,连绵甚广。被虐儿童,虐待孩子的母亲,夹缝生存的父亲,家庭里其他的孩子,左邻右舍,学校的老师及其家庭。也许,社会问题因此而生。
同时我认为,冷暴力精神暴力对儿童的摧残与肉体摧残不相上下,因为精神压力及影响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我们能想的还有,如何避免无意识的伤害孩子,酒精、无法宣泄的精神压力等等等等,我们并非圣人,见过听过看过伤心过即能做到避免。
另外,这本书,对妈妈为什么虐待孩子并没有进行详尽说明,另外,佩尔泽在收养家庭的转变也不够详尽。还有,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翻译也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