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造名,败也造名
2011-06-04
曾经和我们一起存在过的公司,名噪一时的公司,平时没怎么注意到,看书的过程中,想想,确实很多。因为消费习惯的改变或者替代品不断的走强,成为此行业的龙头,曾经的辉煌就是个败局。
成功和失败的路子几乎一致,现就对一个进行分析:
1,此行业近乎空白,然后以较少的产业资本,开始疯狂的广告营销,如秦池的央视广告,找了央视放广告,对于当时信息较为阻塞的国人来说,相信央视是没错的,但他们不知道幕后的金钱故事,为造势打下了基础。此过程总结为开始讲故事。
2,有一段高速成长期,融资方便,产品销路打得开。在本业没弄扎根好的情况下,开始设计多方面业务,开始急躁,在那个创业疯狂的年代,都想将自己写进历史,于是什么都干,金钱管理规划开始混乱,各个产品都没有特色。
突然,有人来捅娄子,而且所说为实,悲剧开始,因为在讲故事阶段,不断增长的利润都是用未来的产出做抵押,现在人们不信讲故事了,不能再贷到钱,各产品链断裂,这让我想到中科创业的吕梁系,德隆系,都一个鸟样,只不过这个在证券监管不健全的中国体现的更淋漓尽致。
之后开始打价格战,就像现在的汉王,降价30%-60%,这个力度,这个利润空间。
最后套用史玉柱失败后再雄起的感悟:这些失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能抵挡住诱惑,战线拉得过长,以致最后出了问题,做企业就如同高台跳水,动作越少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