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希望与绝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2015-10-09
这本关于印度的书,讲诉的是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人面对高种姓人的欺压而奋起反抗,但最终还是不得善果的凄惨故事,同时穿插的还有袄教妇女从小被兄权欺压,独立求生,但仍处处受制于社会,受制于金钱,最终还是无奈搬回兄长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半奴隶生活。另外还有个少年,本是在幸福的家庭长大,但却一直有着不能说出口的心结,后迫于家庭的希望远走他乡,回来后被现实的真实惨烈打击而彻底崩溃,自杀了。而真正一直都在绝望与希望间维持着巧妙平衡的其他人,却还一直活着,分享着哪怕仅有的一丝甜蜜。
写得很真实,一开始看时,当看到高种姓人如何不把低种姓人当人看,而任意欺凌,而整个社会却完全没有所谓的正义去维护那些可怜的人时,心真的在滴血。完全可以想象,对于那些不幸生长在低种姓人家中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那些所有的不公都是合理的,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罪孽深重,要相信神的安排,好好遵守一切规定,为来世赎罪······等等的所谓真理。于是渐渐认命,毫无怨言,逆来顺受。一代代人都是这样过来了,可是他却不信这个。他把2个孩子送去穆斯林朋友家学徒,学来了本事,也学来了不信命的倔强。日子似乎一点点开始变好起来,可是一切好得让人怀疑是真的吗?果不其然,作者笔锋一转,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像狂风一般彻底吹走了海市蜃楼。似乎在说,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哪里还有美梦成真的荒唐事?
火灭了,楼塌了,人亡了····死人的故事结束了,可活着的人还有背负更沉重的包袱前行。不然,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也跟着赴死,一了百了吗?人活着,就是因为永远抱着希望,希望以后会更好。因为那希望,可以支撑起再绝望的现实,度过一天又一天。
俩叔侄与那女人斗智斗勇了许久,最终破除了不信任的藩篱,融洽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似乎又开始转向好的方面。可,谁又知道,生活的苦难没有尽头,狂怒的天神没有理由的发泄着怒火,苦难在拐角处守候着可怜的人儿。
他残了,他废了····
似乎,一切就这样该结束了,不然还能怎么惨烈呢?也就只有一死了,不过,那也许是最好的解脱了。
可是,没有,尽管沦落为乞丐,但依然还是坚强的活着,冷眼看着世间,珍惜着一丝一毫的美好,没有忘记自己是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着!
很多的不公,很多的苦难!的确,印度人民过的生活就是一个最大的集苦难大成。可,这样的社会却稳固上千年,不得不说是人们愚昧的思想,僵化的求同造成了这一切。也许,一个人的反抗不顶事,但几百几千人的反抗,几代人几十代的反抗就不顶事了吗?反抗的人瞎了,残了,废了,死了,可这些却没有激励到那些完好的人的内心,反而让他们死心了,要么肉体自杀了,要么精神自杀了。
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个悲催的故事,作者讲来是要干嘛呢?赚取眼泪和同情吗?阿格拉不相信眼泪!
故事末尾结束在耆那教为保卫金庙,暗杀了甘地总理后,全国风雨飘扬的黑暗深夜里。但,我们知道,后来换了政府,开始了改革开放,政府没有原来那样专制,新的思想春风在吹拂着古老的大地,一切似乎开始有了转变···
也许,除了讲诉印度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为造成的苦难外,重点还是在讴歌印度人民在如此苦难下的强烈的求生意志和坚强决心。那些所有的痛苦,看似是忍不了的尽头,绝望的深渊,可他们依然还是熬了出来。因为,未来已经不可能比现在更坏,只有更好。于是,抱着这个希望,他们硬是一点点走到现在,回望那些过去的痛苦人生,居然还是可以找到些快乐的布头,拼凑起一床色彩绚丽的床单。
与余华的《活着》,有得一拼,都是苦难文学!
好好活着吧,因为活着是一种荣幸,珍惜现在所有的好的坏的,因为死人已经没有机会可以去感受了。
有句话,成熟就是能接受所有世间的无常,那些大起大落,是是非非,都很淡然的接受,面对,承担,消化,不会情绪化抱怨,更不会自怨自艾,非常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死去的那个孩子,依然还是个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