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政转到财经,吴小莉还hold得住吗?
2013-11-14
转一个访谈:
问:从时政类节目到做财经类节目,这对您来说会不会是一个挑战?
吴小莉:我一直在传媒界工作,作为一个传媒人,我看得到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在哪,我一直是努力跟着时代和社会的热点在走。在刚到香港时,我做的就是财经资讯节目,因而采访了做为企业家的辜振甫和经营之神王永庆;还担任卫视中文台财经节目经理,这几年我的时政记者形象鲜明,因为中国的发展受政治发展的影响很大,那我就是跟着这个思路,在前线上奔走着。在我奔走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股很重要的力量是企业家和企业,他们是推动这个社会向前的另外一个重要推手,这股力量在我们理解这个社会的时候是不可缺席的。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我们就是沟通的桥梁,关注这样的群体,把这个社会上值得分享的东西分享给我的观众和读者。站在不同的地方来看社会发展的热点在哪里。我习惯的是,当有大事情发生的时候,我能站在那里观察,看到它的变化,感受它的脉动。
另外我对话的这些行业领袖们,和他们的对话跨行业跨得很厉害,他们每一个人涉足的行业都是一个专业。作为媒体人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不同的内涵,但不断学习也正是这一行最有意思的所在。他们几位受访者的推荐和评价,都认为对话、沟通,深刻,我们聊起来的时候还是非常能够碰撞出火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话开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前采、跟整个团队一起做大量的功课等。我对他们每一个人所在的行业都要能准确把握住热点所在,这样才能构成一场比较立体的对话。不仅仅是我,对话结束后受访者说他们也有思考和所得,就是一次互相助益的交流。这也是我认为我们的对话能够的存在的“地基”,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最大的收获之一。我觉得媒体人没有不能涉足的领域,只要我们足够认真、努力地去研究它。
在做前采的时候我会和嘉宾们就对话的主题大致聊一遍,这个过程中有些嘉宾会显得比较“保守”,上到节目上后却会受整个节目氛围和气场的影响,在我们的对话方式的引导下,他反而谈得比较顺畅,谈得非常好。有些嘉宾在前采时已经是畅所欲言,他所在的行业又正经历着比较大的变化,节目现场上他们就很愿意“接招”。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受到他们作为行业领袖的气场,对这几个行业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也对我接下来的采访有帮助,在这之中我个人的收获是很立体的。
问:每次对话前的准备工作中哪一部分是您认为比较困难的?
吴小莉:第一个困难是“涉题”。为什么当初我们把对话的主题涉到“未来”里面,而不是这些商业领袖们的发家史或者成功史一类的?这就是比较困难的一个点。第二个困难的地方是,怎样把这些企业家们的“未来性”展现出来。我们曾和一些财经类的人物谈过,发现要想谈未来他们会不太习惯,大家通常谈的都是过去和现在,比较少的人会去谈未来。谈未来很容易把节目谈得空洞,谈得太战略,或者理想化,不能够“接地气”。这个部分就很考验整个团队,怎样去引导他们把未来谈得“接地气”又掷地有声,能谈出话题和话头来。这个是需要我们充分准备、不断沟通和磨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