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珍惜时间的书,相反,而是要把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下面讲一个例子: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对学习方法感觉很是热衷,我们不断的在探寻别人的学习方法,仿佛用了大神的方法,你也能成为大神,但其实大神的方法肯定也只是一个借鉴,合不合适,还得你自己去思考。
很多同学都时常会问老师:“老师这个方法真的管用吗?”
这些同学追求的方法是:
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高中和初中时间短,要快速得高分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还是有局限的。否则的话,有一种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
就拿学英语的例子来说,很多同学都知道学英语就是多练,多说,多写,多读,没有什么捷径,但为什么有同学却还是摸不到英语的命门呢?
看本书作者给我们举的几个例子:
我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毕业生。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开始自学英语。在那个时代,收听美国之音(VOA)不叫“收听”,而叫“偷听敌台”——是可以定罪的。文革结束之后,国家落实政策,他获得平反,8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至退休。很难想象他那个时候有多少参考书,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曾经特意问过他很多细节,我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从我的嘴里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什么“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的。我常常惊讶于我父亲没有金山词霸,没有真人发音的韦氏字典电子版,没有“我爱背单词”的软件,更没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可以学到那个地步!(我在这里指作者)
钟先生以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著称。钟先生的方法不仅不新(其中的精髓——“听抄”,或者“听写”,几乎是所有大学的外语系里最常用的基础训练手段),同时也并不特别高效。但是,不仅钟先生自己学得很好——据说他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很多信奉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学生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怎么会呢?
最夸张的例子要涉及另外一个人——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李阳。这个让三千多名学生集体下跪,后来又劝女大学生削发拜师明志的人,操着一口无法不让人折服的漂亮发音,用疯狂到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态度,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无论争议到什么地步,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自己通过“疯狂”获得成功的同时,确实也有很多学生因此真正提高了英语水平。怎么回事儿呢?
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很成功;更准确一点讲,他们自己都很成功。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接下来作者做了一个总结:
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你对你的学习真的用功了吗?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当然上边所说的只是这本书的一小节的一篇文章,这本书所讲的主要是如何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未来,抛开那些所谓的教你成功的书籍,这本书会带给心智的解放,教会学会独立思考。
-
想找学习方法,看这本书就足够了
2016-06-02
关于学习这件事,其实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许多人都经历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在学习,然而,终于毕业了,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吗?
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以前的学习你可能不知道到底学了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可现在的你就应该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为了增加你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你的学习更有目的和意义。
遇见过很多的学霸,也看过学霸的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自己从来就没有成为学霸,有智商问题,还是态度问题,这都是无可避免的。
之前写过《连学习都不会,你拿什么拼职场?》这一篇,讲到的就是职场学习,几个月过去了,实践的又怎么样呢?
学习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也早就被人们所知,《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这本书里讲到了德鲁克,斯蒂芬·金,夏目漱石 这些名人的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用思维导图总结一下即是:
名人的学习法
-
本是一碗大杂烩,却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剂滋补汤
2016-06-20
看着一溜好评,说点别的:
彭小六是不写鸡汤的,也是不屑于写鸡汤的。但是这个题目却是鸡汤式的。
同样,这本书第一个评论的徐沪生同学,也是简书上的活跃分子,这个作者仗着自己是签约作者,有可以立即上首页的特权,天天在文章中推销自己出的那两本鸡汤书,简书已经不是你的写作平台,而是你的营销平台。(简书首页上不是不可以带广告吗,为什么你可以呢?)在这里,我再给你打个广告:
读你的书是怎样一种体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96871/answer/103285638。
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经常写作,但是我发现我的文章即使到简书首页上,阅读量过万,喜欢数上千,也是一堆毫无思想的,堆砌的文章,曲意逢迎,标题党,我自己看着都恶心。
当然了,我知道我写的很烂。和大神们不能比。
而现在简书上最受喜欢的文章是什么呢?就现在,我截了下图(2016.6.20 下午五点,七日热门):
-
费曼技巧:20分钟让你记住知识点且难以遗忘
2016-08-05
-
结构思考 就是金字塔原理嘛
2016-04-05
又得传一遍图,懒得传了,想看带图的文章可点击: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c1MjAzNg==&mid=401571212&idx=1&sn=30da6c4477464d433e46fb09c19e6883#rd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后本书作者李忠秋老师说思考力比知识更重要。
不得不说,当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就会变得博学,但是一个人有了想象力和思考力,就会变得聪明,知识可以慢慢往大脑中补充,或者可以储存起来放到电脑里,前提是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入口,但是思考力和想象力一定是要训练的。
我觉得想象力是天生的,只不过后来被禁锢了,而思考力,一定是后天培养的。
结构思考力,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汉化版的《金字塔原理》,如果你看过金字塔原理,那么对一些概念一定不会陌生。
通俗来讲:结构思考力表现为两点:完全穷尽,向下纵深。
具体来说什么是结构思考力呢?
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论 证 类 比,类似于高中的议论文写作
一、“论”:结论先行
结构思考力强调的是先总后分的体现: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是自上而下表达方式的体现
二、“证”:以上统下
1、符合以上统下才能保证表达的效果
2、有理由支撑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3、以上统下的特点符合实践要求
三、“类”:归类分组
1、关于这个问题我有3点建议----分类可使沟通更有效率
这个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分类使思考更有效率
四、“比”:逻辑递进
思考的前提是依据信息,面对杂乱的信息: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了三点:
这里解释一下ABCD目标法:
受众(Actor)XXX 例子:作为资深的销售经理,想要用结构思考力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显性化地分享给销售员,他的目标可以定为:
条件(Condition)在XXX条件下 (1)在我的引导下(C),新的销售员(A)能够从我的故事中准确(D)总结出电话销售人员成功的关键要素(B)
行为(Behavior)完成XXX的任务/表现XXX的行为 (2)根据我所提供案例中的信息(C),新销售员(A)能够运用我所教授的方法准确地(D)介绍产品利益点,并处理客户提出的异议(B)
程度(Degree)达到XXX的标准或水平
上边说过,结构思考力分为两部分完全穷尽,向下纵深,其中向下纵深是向下想挖掘事情的细节,联系上下把这个问题想透彻(类似于语文阅读题,联系上下文解答)
纵向思考(SWWS)
我们思考所有问题都会经历三个步骤(总分总结构)
1、确定主题
2、基于主题进行发散,尽可能多的去想
3、把想过的东西聚合浓缩为一个有用的结果
横向思考(MECE)
接下来是横向: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都考虑进去,比如你创业,需要的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物业费,扣税等等。
这个方式也包括两方面: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类似于纵向思考法:
演绎法:
(1)大前提(所有M都是P)——小前提(所有S都是M)——结论(所以所有S都是P)
(2)常见式就是:现象(What)、原因(Why)、解决方案(How)这三方面的综合也是纵向结构2W1H
归纳法:
可以选择归纳的方向有三个:
时间顺序:逐一进行,适用于项目进展、阶段汇报
结构顺序:化整为零
重要性顺序:水平比较
演绎法和归纳法可以根据需求自己灵活实用,具体可以看下图:
形象化表达:
最后一步是表达,思考结束一定要把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才能更好的被别人接受,无论是用PPT和思维导图都比单纯的文字效果要好,人们总还是喜欢更形象话的东西,不仅仅是喜好,更重要的是图像比文字更适合人的记忆。
在做PPT的过程中除了每张PPT精彩表现之外,整体架构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展现,甚至可以说,每一页的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的一块砖,在建造的过程中,要把结构化思考和形象化表达结合起来,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结论先行。要求在ppt中每一页的标题必须是一个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以上统下。每页ppt的主题,都是下面要点的概括。
归类分组。每页ppt的要点,都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遗漏,不交叉。
逻辑递进。每页ppt的要点,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
感受:
虽然,金字塔原理很有名,但是读过的并不多,虽然这本书是金字塔原理的中国版,但是能完全参透的也不是太多,当然,上边说了这么多也尽量身体力行。毕竟工作上的事情千差万别,按照一个单一的模式解决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
-
大师教你写作文:怎样在文章中正确的抒发感情?
2016-09-20
作文真的是一道难题。把文章写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模仿名家手笔,模仿高分作文,模仿别人的风格。
文章当然是可以越来越好,这之间就要加以琢磨,每个段落,每句话,其实都有可以提升的角度。在一句句中打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这本和叶圣陶的怎样写作是差不多的:
-
当我在跑步时我在谈论这些
2015-04-01
当我在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
说实话,我最近又开始跑步完全是因为看了《当我在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一改自己小说家的角色,以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诠释着跑步的“圣经”。
他说:“我说起每天都坚持跑步,总有人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我固然欢喜,这总比受到贬低要惬意得多。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老实说,我什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的强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能够坚持跑步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
书的开头便讲“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没想到,作者这一跑,便跑了30年,基本日日坚持10公里,每年一次马拉松,
并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没有停下脚步,就像前一段时间退役的NBA巨星——风之子史蒂夫·纳什一般,永远在听着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
跑步是一方面,可以锻炼强健的体魄。而能把跑步坚持下去又是另一种境界了。
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跑步的意义对作者来说便是坚持的意义了。
坚持下去!
这条箴言不知在多少本书里多少次提及,被师长耳提面命的教导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懂的这个道理可世上的人还是懒惰者多,勤奋者少,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多少呢?
心理学有个一万小时理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这个理论的制定者用许多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是天才,要想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练习,强化,坚持!
费尔南多·佩索阿说:“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这句话虽然不是讲坚持下去的意义,但是转化想一下也是可以的,这一万小时不是说机械重复的把一件事情重复一万次,在这个过程中要反思,要进步,这样的重复才是有意义的。
回到跑步上来,相对于其他事情来说,跑步绝对就是一个锻炼意志力的方式。
村上君还说:“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为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奋斗的路上是孤独的。
金庸小说里独孤求败创造的“独孤九剑”是一种极为上乘的招式,在金庸小说武功排行榜上能上前五。也是独孤大侠在独居海外时创造的,为的便是报当年的一剑之仇。可等他练成之后,仇人已经逝去,便只得最后埋剑空谷,茕茕了此一生。
我们何不静下心来,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修为,尽管这个时候的对手只有我们自己,等到哪一天重出江湖,没准也能叱咤风云呢!
没错,你现在的对手,只有你自己,打败过去的自己,打败懒散的自己,便是一种进步。
我们不会奢求成功,只求每天进步,进步那么一点,没准到哪天,那一点点进步,便是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好运便会纷至沓来。
当然,谈起村上春树,大部分读者在心中燃起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一个作家,莫言得诺奖那会,村上春树就是唯一的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换句话说,如果莫言不得奖,那么便是村上春树的了,而一旦得奖,整个世界便会变得聒噪起来,而村上君早在这本书中写过:
小说家这一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 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
回到题目上来,当我在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呢?说实话,我什么都没谈,我戴着耳机,我听有节奏的歌,我跟着节奏踏着脚步,我什么都不想想。
村上君建议跑步音乐:摇滚最让人满意,像红辣椒、街头霸王、贝克乐队,或者是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甲壳虫之类老音乐。节奏越简单越好。
而我的建议一定要有节奏,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速度的,这个就在平时慢慢去发现积累吧。
如果你喜欢跑步,推荐你也去看看这本书,如果不喜欢,我也不强求,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
或许在现在的纽约,你还能看到一个老人,还在日日坚持,在跟风赛跑呢。
-
创业,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2015-08-18
在秋叶老师所写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提到怎样做到一年阅读100-200本书的时候,他提到5个观点:
1.要养成坚持看书的习惯。
2.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
3.不要把看书定义为必须看完一本书。
4.看书一定要总结,否则你跟没看就没什么区别。
5.有很多书都是关于技能类的,如《跟秋叶一起学PPT》,这样的书学到了知识一定要找机会去用(完全实战或者思维体操)
其中在讲到第二个观点的时候,他说看小说就图个乐子,看《从0到1》,这样当大家聊到这本书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能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大概我也是以这种思维来看这本书的。
因为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书摊,抑或是幽静的书店,都有这本书的影子。
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创业者!而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个当老板的梦想,不用上班,不用听人驱使,叱咤风云,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从0到1,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秘密。
科技进步影响全球化,而影响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味的复制是带不来什么进步的。
互联网真正发展起来距今也只有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间,经历了高潮也经历过低谷,新世纪并没有给狂热的硅谷带来更大的惊喜,更多的公司却是在这滚滚历史的车轮碾压下,痛苦的死去。而留下的大概只有那些踏实的实践者,历史终究还是给了一个正义的审判。
当时,即使你躺在斯坦福的宿舍里,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然后你就可以规划上市了,因为当时风投家们肯定会投,美国民众会买股票了,当时所有的人仿佛都坐上了互联网这驾马车,恣意风发,好不快活!
可能美国民众已经从60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中忘记了,这驾没有经过安全检查的马车遇见一个水坑将会是会怎样一种情况。
所以,从以上的教训中,本书的作者总结出这几点教训:
1.循序渐进,不要沉溺于伟大的愿景中,否则会泡沫膨胀。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留点空间,不要事事严格计划。
3.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进入一个市场。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创业一定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情冷静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了,你要选择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的公司是怎样分布的?
现实,公司差别很大
你的市场是交集还是并集
当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的时候,你需要思考,消费者在面对种类繁多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你的产品?价格优势?抑或是别的?
一个垄断公司的特征是什么呢?
1.专利技术。
判断标准: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相近的替代品好上十倍的才能真正算是垄断技术。
2.网络效应。
作用很大,如果能做到让用户自发传播,对初期的用户存在价值。
3.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件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担。
4.品牌优势。
对自己品牌的垄断,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
但要记住,人先于产品,产品先于交易,交易先于收益。没有科技公司只靠品牌拿钱,所以首先要对用户负责,用户至上,才是每个公司应该恪守的准则。
其实,每个初创公司都不希望跟在别的大公司后边亦步亦趋,那么怎么创办垄断公司呢:
占领小市场。
扩大规模。
不要搞破坏。
后来者居上。
经常就像下棋,要想赢首先就是要研究残局。
想法有了,接下来就开始实施吧,成功是靠运气还是技能?你大概会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两者都有,只不过,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你不仅拥有自己的代理权,还拥有着这个世界的某个重要角落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命运决定的彩票。
实际的情况是:200家拿着商业计划书的公司去找风投,只有20家公司会得到资金,而只有其中的三家会获得盈利,而避免失败,有效的策略是幂次法则:根据风险投资者列出投资组合,无论是生活还是在公司,不要100%控股,否则赔了全是你的!
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几点:
保守公司秘密。
所有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了你的谋士。
基础决定命运。
找好合作伙伴,搞好公司内部关系,员工要全心投入,现金奖励不是王道,股票报酬才是,
打造帮派文化。
提供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
每个员工与众不同。
每个员工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销售:
不同销售方法的客户获取成本呢
人类和机器:
全球化与科技的不同
经过以上的分析;
你适合不适合开一个公司呢?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工程问题:
你的技术有突破性吗?
2.时机问题:
现在开创企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
开创之初,你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
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
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
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
你有没有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机会
最后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找一个合适的合伙人吧。
而每个人创始人都是特立独行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要想创业,首先得有创新,第一步便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就像古人看到这个世界那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评论:整本书来说还是理论性偏多,案例是结合作者亲身经历所写,稍微有些过时,不过对一些头脑发热的创业者来说也应该算是一个指导了,建议和《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豆瓣)》一起看,而我 只是消遣来看的。
豆瓣不能带图,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549629e8b7a1
-
每天2小时就可以吗?
2016-06-27
以下部分为全书笔记,横线后为简单书评:
要想真正实现高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抛弃“效率”这个念头,转而选择创造条件,让自己在每天当中都能拥有极为高效的两小时。
而这两个小时,是可以通过外界条件创造出来的。
两小时容易做到,也可以完整最重要的任务。
一.认清最重要的事
每天的关键时刻:
《习惯的力量》中告诉大家,普通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漫不经心程度,或许比我们能意识到的还要高得多。他解释道:只要有恰当的暗示,我们往往就会盲目地做出回应。
举个例子:你可能经常到下了楼才忽然想起到底自己有没有锁门,然后你急匆匆的赶回去,却发现还是锁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习惯是多么漫不经心。
我们每天做的事大部分都不经过大脑。
那么应该怎么腾出来这高效的两个小时呢?
这个时候,就是抉择的时候。抉择非常重要:
1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抉择;
我么知道自己浪费了时间,却不会难受。
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这并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想法,但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少这么做。诸如负罪感、焦虑感,或与之对立的那些情绪——取悦他人的愿望、渴望等——都会激励我们去做与这些情绪相关的任务。
怎样利用抉择点:
•珍惜每一个抉择点。
•提前为抉择点做好相应计划。(提前设好执行意向)。
•不要随便开始一项新任务,除非已经有意识地决定了它确实值得做。
二.管理你的心理能量
不同的任务会消耗你的不同的能量。消耗能量的同时还会产生情绪,到底应该先做哪件事?
在一件主要的事情前做其他不主要的事情就是在消耗能量,有了想法就赶紧写下来,要不然到时候就忘了。
为了不让自己的心理太疲惫:
1.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最重要的工作,不要让你的大脑能量一开始就被几百个小决定消耗殆尽。
2. 考虑一下今天所有的待办事项,把它们分类为“重要的”“创造性的”和“其他”。
3. 试试在下午花上一个小时阅读并回复你的电子邮件。反思一下,这样做之后,在这一天的其他时间里,你是否能更加专注于那些需要解决问题或发挥创造力的工作。
4. 在你第二天有重要活动时,头天晚上就提前做一些决定,不要把它们留到第二天来浪费你的心理能量。
5. 太过疲惫,或者情绪波动大,可以试试以下这几个方法。
`缓慢的深呼吸。
`大笑一场。
`短暂的打个盹。
三.无须对抗分心也能专注
要想专注于工作,我们需要掌握两种技巧。第一种很直接,只需把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拿开;第二种就是更多地了解注意力的原理,这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它。这两种可能有些自相矛盾。在本书介绍的这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中,这一个也许是最令人糊涂的: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绪乱飞。是的,没错,别再总是强迫自己专注于工作了。
大脑天生就无法保持长时间的专注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把你所能预料到的那些能令人分心的罪魁祸首拿开。
关注各种提醒功能的软件。
有些训练能够让大脑更有效地保持注意力,比如冥想练习。也许它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如果你愿意试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
走神有一定的好处:
如果想要解决一些特别难的问题,不妨让你的思绪飘飞一会儿,琢磨一些难度不高又不相干的简单工作,这能帮助你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之道。
当你的大脑开始走神时,跟随它,但别带领它。你会发现,自己几分钟后就会回到最初的工作上来,不需要自我反抗,也能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
四,掌握饮食和运动的诀窍,让自己更高效。
适当运动
•如果你觉得有点儿懒洋洋的,没办法集中精神,那就走出办公室,快速行走30~40分钟,上下楼梯10~20分钟。或者,如果你是附近健身房的会员,就在跑步机、自行车或者任何你喜欢的机器上运动20~30分钟。试着出点汗,但运动量别太大。这种适中的运动会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精神更敏锐。
•只要有机会,就把有挑战性或者会让你焦虑的会面安排到一段适中的锻炼之后。运动会让你冷静下来,并拥有良好的情绪。
•当日程表上有某项极具挑战性或者令人疲累的工作时,要么在那之前进行一场早锻炼(会让你更轻松地搞定这些任务),要么就在完成任务后立刻运动一下。这样能够让你补充一些心理能量,及时调整情绪,以面对接下来的工作。
饮食
•只吃半份早餐或午餐,把剩下的一半留到两小时之后再吃。
•如果你需要迅速提高脑力,一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也许能帮助你在15分钟内集中注意力,并且让你感觉良好。不过,如果你想保持这种状态超过15分钟,那就千万不要碰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不要去吃烘烤甜点、三明治或者比萨,也不要喝果汁、苏打水和加糖冰茶,更不能吃薯条、薯片、面包和糖果。
•吃一些含有蛋白质、含糖指数低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饭菜、零食——蔬菜和水果通常含有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而当你非常忙的时候,坚果是零食的最佳之选。
•不要傻乎乎地大吃一顿全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饭。一顿饭或者零食应该富含蛋白质和血糖指数低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吃了一大盘米饭和豆类,还有鸡肉和加糖冰茶,那你就吃了一顿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饭。
•如果在过去一两个小时内你没有喝水,或者刚刚做过运动,那就赶紧喝水。这会让你感觉很不一样。
•如果你很疲惫,或是睡眠不足,那就喝点含咖啡因的饮料,但是不要喝太多。不要喝超过自己平时需要的量,等上30分钟让它起效。放心大胆地往咖啡里加牛奶吧——脂肪说不定能让你的血糖水平更稳定。
五.让工作环境为你服务
声音:
•如果你的办公室有门,那就关上它;如果你没有独立的办公室,那就预定一间会议室,或者找一处基本没有噪声和其他潜在干扰的地方。一个独立的、远离噪声干扰的环境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成效。
•如果你无法离开你的办公环境,而且必须与人共享,那就戴上降噪耳塞吧。那种特别小的黄色耳塞就很管用,还可以随身携带呢。这也许看上去有点儿奇怪,但你的工作会更有成效呀。
•不要听音乐或者脱口秀节目。
•如果你在家办公,那就把电视关上。
•如果你要完成的这项任务需要你发挥创造力,那就不要抗拒背景噪声吧。说不定,你真的可以考虑去一家忙碌的餐厅或者咖啡馆,要么放点音乐也不错。
光线:
•多开灯。比起昏暗的房间,光线明亮的房间更能提升你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当外面乌云密布,或正值寒冬时节。如果办公室的光线不够充足,那么最好自己带一盏台灯。
•如果可能的话,在天气晴朗时找一处有充足自然光的地方,然后在那里工作。
•考虑换掉你办公室里的灯泡,换成偏蓝光的灯泡,甚至只换台灯的灯泡也可以。研究认为,这样可以唤醒视网膜上的受光体神经中枢细胞,而这些细胞会与人脑的生物钟交流,从而帮助你更加警醒。
•如果需要完成一项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就把灯光调暗一点,或者找个比较昏暗的角落。
清理办公桌。
--------------------------------------------------------------------------------------------------------------------------------------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讲怎么提高效率的一本书,书中讲的理论很多,一些建议也很多,无论是在章节的末尾还是在全书的末尾都给出了总结,每一段也通过一个例子来引起思考,也有一些创新点,比如,走神是有好处的,人无法专注等等,这种工具书由于已经写烂了,整体水平并没有太突出。
总体来说也有一部分是可以借鉴的。
-
当理性战胜感性,会是怎样的?
2016-07-31
-
2017年,再谈烂俗的“互联网思维”
2017-02-03
现在再谈起互联网思维,总有一种烂俗的感觉,好在这本书是2014年出版的,现在再来看,里边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总结式的提纲,这种提纲再加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
作者给出的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
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了“互”的阶段,使得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塑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则需要企业具备与“互”阶段相契合的思维。这种思维,被称为互联网思维。
真是写的佶屈聱牙,当然作为作者自己定义的概念,一定要写的高大上一点,不然就不叫定义了。联系上下文,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去中心化,人们会形成一个个的社区,而不是传统的中心分发。
作者刚定义了互联网思维,马上又开始补充:
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这就是互联网“互”的阶段商业世界思考的逻辑起点。将它们整合起来,关于互联网思维,可以得到两句话:
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而用户思维分解开,就是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
看到了吧,互联网思维本来就是一个集成的概念,不太好由一句话就概括了, 也就是现在没有约定俗称的定义,所以大家各抒己见:
豆瓣上一搜,大概有7本名字叫互联网思维的同名书籍,改改副标题。从简介上看内容都大同小异,而本书算不上非常出色的一本,无非就是举几个例子,然后把那几个思维再掰扯一番,相对来讲,另一本《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则是条理更清晰的存在,可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这本书我曾经系统的总结过笔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2568/answer/67372933
回答的知乎问题【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
现在再来看,这些书都大同小异,讲到的经典案例都是
小米的七字诀,参与感,360的免费思维,户体验至上,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等,流量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等等。
而本书在第一章即给出了这些概念,案例也只是泛泛之谈。整体来讲,这本书算不上经典。
其实说了这么多案例,这么多理论,要想在一个互联网企业里真正的用上,还需要你的一个灵感和平时多专注的思考。
就举一个例子吧:跨界思维并不一定是线上线下的那种跨,我记忆深刻的一个例子是:
我们公司(做k12在线教育的)在高考期间和滴滴打车合作,高考生打车有优惠;这个春节好几部新电影上映,我们请了很多影视明星来做客给用户发红包,都是一种跨界的合作双赢思维。
-
作为一个员工,怎样管理你的领导
2016-04-21
本文将吐槽产品经理,并且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讲怎么管理你的领导。想跳过产品经理部分的话可以直接看分割线以后。
现在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方兴未艾,甚是越来越火,不仅是挂着一个经理的头衔提升了bigger,并且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导致许多外行或者未入行的大学生都趋之若鹜。前两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卖的挺火,而现在这个概念也开始向别的地方蔓延,比如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也不能完全否认,毕竟这也是让外行了解内行的一个途径,这本书里所定义的产品,是广义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的app和网站,是更广义的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产品,当年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还奉为经典,还认认真真的做了笔记。其中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了解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