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读的好书
2011-03-28
真的是很好的书名。“红旗”是政治挂帅的代表,“照相馆”最好地说明了这种意识形态下对相机的刻意摆弄。
全书繁杂的故事细节都在追问:摄影是“宣传”还是“新闻”;“政治正确”还是“艺术美”;“本质真实”还是“表面真实”……这一系列二元的问题。作者几乎没有在言语上激烈的批判大跃进时代的摄影“摆布”,偶露的不赞同也在四十年时光流逝中化作无奈旁观。但这不妨碍作者给出了自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对过去的评判答案。
在我看来,(新闻)摄影的很多问题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比如真实性。可笑的是,概念和操作间本来就允许存在的小漩涡,会在那三年越转越大,裹挟进那么别处投头和自己生产来的历史垃圾。这本书说的就是重新挖出这些“垃圾”。
前三章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了红色意识形态指导的摄影争论的三个阶段:“鸣放”之前,操作上的真实性问题就已经风生水起;从“鸣放”到“反右”,操作的问题被扩展成人和阶级的斗争,当然题中之义是打倒右派;“大跃进”的那一章,则是对那个时期摄影操作和各个摄影部如何放出自己特色的“卫星”的回顾。
后两张说了两个外围。首先是主流话语的外围叛逆者,是如何被命名,各种标签如何被胡乱贴在他们头上。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许多摄影史上从未被提及的名字。抛开宏大叙事不言,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对读者,而是对这些被失踪的前辈的交代。其次是“其他人”——通常是外国摄影师、外国影赛、早年的海归,在美苏两大体系中,我们的摄影话语是如何按照“上面”的指示去抵抗、吸纳与改造的。
书名有畅销书的潜质,实质上是摄影的人类学考查。整篇整篇的注释、偶带生涩的学术表达,和对摄影圈外人来说极其冗繁的细节考证,让书本身可读性很差。不过作者显然是在用做研究的心态来写书的,不会太在乎读者觉得“好不好玩”吧。要好玩的话,看影集去,看某某大师的故事去。
《自序》和《后记》是最让人感动的部分:从亲身经历和困惑而来,为自我解答而钻进将被丢弃(好多已被丢弃)的故纸堆里,写下承载多少人致敬的历史,然后在后记里真诚而不是形式的感谢的话。
08年在中青报实习的时候曾碰过晋永权老师几面。借马少华老师的推荐博文,http://msh01.blog.sohu.com/113553328.html 说出我对晋老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