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浪花x 评论此书
2013-04-01
在《镜子中的女人》这部小说的中文版还没有出来时,我就在埃里克-艾玛努尔·施米特的个人网站上关注过它,法文的原版书太贵,在国内也不容易得到。所以当我收到这本崭新的中译本时非常高兴,花了二天时间,很认真地把这位重要的法国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镜子中的女人》中文版读完了。很诚实地说,如果我是一个初次接触施米特作品的人,我一定会觉得这是一本出色和颇具深度的小说。不过我可说是施米特多年的粉丝,相比起他以前的作品,我对这部小说有点小失望。
小说讲述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安娜生活在十六世纪的比利时小城布鲁日,新婚前夜却逃跑到森林里,因为她觉得结婚、生孩子不该是她要做的事。在森林里,她惊讶地发现她能感知大树的灵魂,能倾听大地的低语。甚至一头孤狼,也成了她隐秘的伙伴。对于上帝,她有一种来自直觉的见解而不是被教化。安娜最后的命运读者可以想见,这里先不剧透。第二个女人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贵族,拥有骄人美貌,继承了大笔遗产和完美婚姻。她拥有感受幸福的一切元素,但她却只在疯狂收集玻璃球的时候才能感到满足。丈夫和丈夫的家族热切渴望她生一个继承人,她在焦虑和欣喜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到临产时却发现原来这只不过是一场误会...(好吧,不能剧透)。这时弗洛伊德的弟子上场了。最后一个女人,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女明星安妮。她有着出色的表演天赋,聚光灯下神采飞扬,在电影界灼手可热。但她真的享受这一切荣耀吗?光环之外的她酗酒、吸毒、滥交,缺少安全感,这又是为了什么?
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在小说最后会聚到一起,彼此映照,这一个就像另一个的镜子。也许书名就来自于此?其实她们的名字都具有象征意义:安娜、汉娜、安妮,原文里的拼写是相当接近的。因此时空相隔的三个女人,最终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都渴望逃离外界强加给她们的社会角色。内心真实的自我和外界赋予她们的表像,就如同镜子内外的两个影像。
现在来说几句埃里克-艾玛努尔·施米特这个法国作家。因为翻译过他的书,也阅读过很多他的原文作品,对他有一点了解。他毕业于法兰西哲学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师,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写剧本成名,酷爱音乐。在沙漠旅行时有一个夜晚迷路被困沙漠,频临死亡之际遇见神迹,死里逃生。他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经验使他的戏剧或小说充满了对生命、对宗教、对人性的追问,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正如《鼠疫》的作者加缪认为的那样,一个文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这种将文学和哲学融会起来的传统,正是法兰西哲学和文学的独特魅力,施米特显然秉承了这种传统。评论家称他是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经常涉及爱情、友谊、疾病、死亡等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幸运的是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在深刻的同时,不缺精彩情节和悬念,富有戏剧张力。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如《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诺亚的孩子》、《我们都是奥黛特》《天使协奏曲》等,小说的结尾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他的长篇小说《当我是一件艺术品》、《la part de l'autre》等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
回到这本《镜子中的女人》,感觉施密特在尝试用一种不同以往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故事平行穿插推进,弱化了情节和悬念,更多关注人物命运的变迁和时空穿越。 虽然这种平行叙述和书信体他在《la part de l'autre》及《奥斯卡与玫瑰夫人》中已有运用,但这次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起前两本书,我个人觉得他的这次尝试不算很成功,少了他以往作品中的那种流畅、从容、幽默和出人意外的惊喜,多少有点程式化和呆板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有可能来自文本转换的关系。因为有些语言上的就精妙之处和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幽默感,确实难以用另外一种语言转达出来,再好的翻译也无能为力。但诸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维也纳和弗洛伊德,好莱坞的酒精、毒品等这样的套路由施米特写来,让他的老读者多少有些失望。有趣的是当我翻阅法国亚马逊网站下的书评,大呼精彩的,通常是第一次阅读施米特的读者,表示失望的多半读过他的其它小说。作家果然不能把前面的作品写得太好,吊高了读者的期望值,后面的作品就容易遭到吐槽。
然而哪一位作家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对于大部分初读施米特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足以在网上或实体书店铺天盖地的小说堆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埃里克-艾玛努尔· 施米特更多作品被译介到中国,这位谦逊、温和、乐观处事和温暖人心的法国作家,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