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作者,一百个武则天》
2015-11-04
差不多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王晓磊的这本《武则天》每天跟着我来回历经四十多公里去公司,回家,回家,去公司,目的是为了闲暇时能够阅读它。但是在开始的一个多星期,它只是在书包里颠簸着,一如这部书里的女主人公,只是体验颠簸,但是在之后的三个星期似乎表明,这种颠簸并非毫无意义,它让我把头两章烂熟于心,就像小时候背英语课文,第一课第一段总是背得最熟,因为每次都从那里开头。而开头,你知道该有多重要。
关于历史小说,最多读过二月河和当年明月的作品,这两个人恰恰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二月河同学的作品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历史故事;当年明月同学的作品,完全可以当做一本有趣的历史书来看。说起来,历史小说既好写又难写,好写是因为它有一副现成的骨架在那里,写作者只需填充里面的血肉;难写却也因为此,写作者不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王晓磊同学的《武则天》很好的遵循了这一原则,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倾向于二月河同学的风格,但是历史性更强,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历史和故事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小说。
然后说文笔,不了解写作者的背景及年龄,但他的描写绝对的中规中矩,不逢迎,不搞笑,不时尚,不个性,对,就是中性化的客观描写。也许这本书会被放到史书的书架上——这是必须的,但是里面一些人物还是毫无疑问的加入了写作者的想像,比如对武士让长子武怀亮老婆善氏的描写,这是书中一个极次极次的小人物,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就像某位——反正曾有人说过,没有小角色,只有小人物。我们来看看王晓磊同学对于善氏的描写:“年近四旬身材干瘪,细眉毛高颧骨,相貌鄙陋衣饰粗俗,却天生一对贼溜溜的大眼。”好吧,先到这吧,从这几句话里列位看出些什么?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脸谱化描写,因为在写作者的经验中,或者说,从写作者查找到的关于善氏的行为举止中,写作者推断出:善氏是坏人,既然是坏人,当然会有固定的对坏人的描写模式。写作者本人一定对这个小人物嗤之以鼻,这样的小人物有很多很多,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些小瑕疵,让这本书的级别不能再上一个档次。
关于本书的历史性,个人觉得应该很靠谱,显然王晓磊同学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除了书中人物的心路历程——说到历史人物,我深信,相同的人物不同的写作者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感觉,这是因为每一个写作者的经历不同,他们各自依他们的经验而写,写出来的当然是一百个人眼中的一百个哈姆雷特。
至于历史小说要不要演变成个性化写作,也许袁腾飞同学和当年明月同学能给出一个好答案。这就是读者们所要纠结的事儿了,究竟是要鱼,还是要熊掌,掌握权难道不是在读者手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