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事
2015-11-07
美食烹饪其实是一门生活的显学,我很热切的看着那些门内汉,内心满是羡慕。最近看的一本书,是这本《美食近似于爱》,书中写到的56个故事和108张美食图片,让我生起了一种对生活前所未有的敬畏。在一切的时空变幻中,吃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它承载着的是美好或者难过的回忆,或是想要重温的味道,或是生命中的某个人和你的一个交集,总之,关于吃的故事,绝不会少。
小时候我爹常和我打趣式地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长大后看来,吃也成为活着的一大乐事之一。把过去的吃食经验,排列组合般在脑海里涮一遍,发现出许多有意思的人事来。
对吃的执着和平常心,也许是来自伟大的遗传。我并不迷信星座,但是看多了处女座的爹和巨蟹座的妈的生活日常,全是求完美先生和差不多小姐的日常,终于明白我对吃和生活的态度的来源。
爹:“小奇,中午做红烧鱼,鱼肉呢,要有点酥脆,却不至于烧焦,肉质还保持软嫩不柴”
妈:“晓得嘞。你就知道指挥,嫁到你家几十年了,你动手做给我们吃的时候,5个手指头数的清……”
爹:“呵呵呵呵,看你的了!大厨(是带着怀疑的语气)”
妈:“好吃你就说啊,不好吃你就别点评了。”
爹:“这鱼肉没入味啊,肉,老了点……还凑合咯,哎,掌勺这么多年,也没点长进……”
爹亲再继续的时候,我们娘仨基本保持默契性的沉默,实在嫌烦了,我就会发话了。
“老周呀,毛主席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嘞,有得吃就不错,你别说了。你脑袋真笨啊,我妈的厨艺是要夸才能夸出来的,你这餐餐都批评,多打击大厨积极性呀!对吧!妈妈……”
这个时候,我妈妈基本都是憋着笑,沉默。
然后下一餐的时候,爹妈又会重复上一餐的故事,“盐少了点,该多放点辣椒,火候还不够啊……”这就是处女座的爹,实在烦的时候,差不多小姐的我妈,也会闹脾气,可看到我们在,总是忍着不大发作。也因为食物的味道,不合我爹的胃口,脾气不好的时候,爹亲也会做影响我们食欲的事情,这样不好,但是腌臜琐碎,酸麻呛辣,吵吵闹闹又不弃不舍,这就是世间的夫妻。
食物里的迁就、忍让和喜好、包容、以及赞美与批评的一切,都昭示着平淡的真相。当然也让我在独自生活的时候,遗传了对某些食物的追求完美和对简餐汤饭的平常心。我想,这该归功于父母的基因吧。
诚实说来,我觉得餐桌氛围,非常重要。
小学到高中,爷爷一直与我们同吃,饭前有说有笑,正式用餐时,老先生的习惯“食不言、寝不语”坚持得很好,到正式开动的时候,便要求我和弟弟保持好坐姿和端碗、用筷的习惯,不发出啧啧声,不用筷子碰碗声,那时候的餐桌,像是一种仪式。饭后随走收碗,粒米不留碗中的要求,对那时候的我们,苛刻近乎有点变态,但餐桌的氛围很好,是祖孙三代无声的默契。
食物从舌尖到喉间的纯粹,不单是一种生活态度,酸甜苦辣的情感,一如食物的调味剂。
实习期的第三个月,收到肉包寄来的一口电饭锅,她说:闲下来的时候给自己煲个汤,生活不能凑合和将就,身体最重要。那口锅最常用来熬粥和下面条。离开南昌的时候,打包寄回了长沙,这口锅,还“健在”。
在南昌,下班有时晚了,遇到稍有凉意的天气,一个人走路回家,碰上高跟鞋又有点磨脚时候,走着走着觉得自己有点孤单,那孤单的瞬间,会想吃点热的东西,最好有汤,还有点辣,会想念有家人朋友一起吃饭的场景,那个时候,给爹妈或好友打个电话,嘻哈问:干嘛呢,吃饭了吗?吃什么菜呀?冷风中模糊听到爹妈和好友的回答后,我就会哦哦哦,然后说那么事我挂啦!
每月例会,和领导同事们一起聚餐,通常要喝点酒,无酒不成席,初出学校的姑娘,没有酒量有酒胆,敬酒前,在大家觥筹交错间默默往嘴里塞肉和蔬菜、再配几口汤,生怕胃里没货,一喝下去直接呼睡不能回家。那时候,对美食是轻慢的,带着小心和忐忑,要怎样拒绝下一杯的忐忑,怕自己傻哈哈说错话的忐忑。人生三友:酒友,茶友,“猪朋狗友”,酒友在我生命里,彻底不复存在。
也有临近下班的时候被雷经理和张经理叫去吃面或者去吃“独门火锅”,听他们“互掐”我在中间打哈哈。冬天里的面和“鱼头火锅”在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异常美味。也有下班叫领导去吃烧烤、烤鱼的寻味解馋之旅。那时候觉得,吃馋不分阶级不分年龄和职业,与工作关系无关,而是一个吃货分享美好食物的真心。
放松下来的周末,和慧霞姐姐穿街走巷或者去她家蹭饭的时候,我总在心里羡慕感叹:怎么可以把食物做得那么好吃,怎么可以那么贤惠!因美食与陪伴,因吃吃吃和买买买到分享一切美好与不美好的事情,细水长流友谊生。
到2013年过年前的一月,大学死党肉包研究生考试了,在我那里住下工作,不论我下班时间早晚,她都做好两菜一汤等着我,有家人在身边的安全感。在情人节和元宵节重叠的那天,坐着动车去江西鹰潭的肉包家过节,车上她电话问我想吃啥,所有要求都无条件满足,“米酒鸡蛋汤圆和红烧猪手!”到的时候,是晚上8点多,她在火车站接的我,到家的时候,锅里的米酒鸡蛋汤圆已经热乎乎的等着了,王叔叔和王妈妈也在等着我,那是年后上班的第一个周末。
美食的故事里,还有着亲情的回味。
小时候,伯父每次回老家里来,总和奶奶念叨着:妈,我记得以前小时候你做的腊肉的味道,现在在外边吃起来,滋味虽好,却总不及记忆力的味道。那个味道哟……那是妈妈的味道,可以传承,却不能复制。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从成都还是在浙江,所谓最想念的菜总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无辣不欢。
食物中内涵着的情感,往往要到经历过时间,才能到达我们湖南人常说的“懂味”。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每一个和吃食有关的地方,都是你的场。
在传统菜市场,挑选食材的过程,让人容易进入另外的时空磁场,可以短暂抽离负面情绪,真实的感受你在人间。大一时候去广东体验生活时,周末见好朋友娟子,当时的她在中山小榄一家电子元件厂工作,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我到后,她带我直奔菜市场,说要好好露一手,相比于同龄的她,那时候的我还是个“孩子”。看到她和卖鱼的大叔热情的招呼,和卖茄子蔬菜的阿姨问好,结账时候阿姨大方的略过5毛,她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现在想来,那像是一个场,可以冲淡工作疲惫的场。这种喜悦,我知道,不是钱在作用。在7年后的现在,当我在加班回家10点能赶在生鲜超市关门前,老板还给我留着肉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喜悦之光,6点半晨起,用最快速度淘米下锅,在煮饭的过程中切菜,炒菜,菜炒好的时候,饭也好了。饭下菜上装碗,午饭便当时间,是“自慢料理”的时间。(“自慢料理”是一种日文的说法,意思是自己做得很不错 忍不住拿出来和别人炫耀的东西。)如果菜品如人品的话,我的人品分数应该是一直在不及格状态徘徊。
早下班的炒菜,门窗并开,外带抽油烟机,尽量不开最大火,怕那些油腻会沉淀在抽油烟机上,也怕时间长了自燃。做菜时候总是提心吊胆,也担心那些油烟味会不冒上被子上,所以半个月换洗床单被套,衣服柜子里总放着檀香。对于简单菜蔬的心得,被同事们调侃常常是“熟了、黑暗、还不错”。
认真起来也会和朋友取经菜的做法,但是往往过后既忘并不走心,更愿意等待“天赐”的美食。也许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对吃有讲究,只能算半个饭桶,而非吃货。只在好吃的路上越走越远,弥足珍贵的味道,不一定是山珍与海味。从外表看来,越是平常无奇,可能这一碗简单里是对生活足够的热忱,是对自己最小的善待。
我热爱的食物和热爱的人一样,好吃又不对身体无大碍,健康至好。写下这些的时候,我内心如释重负,因为又可以找个借口不担心长胖得“犒赏”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