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不是一道选择题
2011-04-13
《老友记》的故事缘起于瑞秋穿着一袭白色婚纱,神情慌乱的跑进 Central Park 咖啡厅里,手足无措和摩尼卡说她的逃婚经过。她六神无主的说她在婚礼上突然察觉到她的结婚对象贝利医生长得活像卡通人物“薯头先生(Mr.Potato Head)”,一想到以后一辈子只能跟“薯头先生”过日子,无法忍受的瑞秋在白色殿堂里抛下未婚夫落荒而逃。也因此,瑞秋才发觉到自己有寻求真实的自己和真正属于自己的婚姻的权利。
其实我也见过几个闺蜜在结婚前夕坐立不安,甚至崩溃哭泣——因为只有那一刻,她们才深刻意识到一旦结婚,自己以后的一生将与同一个男人共享——然而如果那个男人并不是自己真心相爱的伴侣,那么痛哭确实是发泄的唯一途径。
然而取消婚礼对于任何一个怀疑自己伴侣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决定。因为那牵扯到家庭的影响、亲戚舆论等,一想到那些无形而又巨大的外界压力,并且她们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父母因此而尴尬丢脸,所以很多新娘最终还是如期嫁给了一个并不值得托付终生的人。
然而!因为被婚礼冲击力推动而继续一场已经预示着失败的婚礼,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取消婚礼的难堪。所谓一步错,全盘皆落索。
有时女人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其恨嫁的急切,就好似自己结了婚就等于好不容易推销出一即将入库销毁的次品那般舒心。
从人的生理状况来说,女人确实应该比男人更在意婚期的早日来临,因为根据女性的身体条件,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对下一代的智力和健康更有保障。一过了30岁,卵子的活力逐渐下降,细胞更新缓慢,所以高龄产妇所产下的婴儿会比正常适龄的产妇虚弱。你看王菲的二女儿会兔唇,也是这个原因。年龄渐长,衰老渐快,岁月留下的不只是皮肤的皱褶,更是不容忽视的后代问题。
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的公众舆论角度来讲,一个过了适婚年龄的女性,迟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那么人们就会取笑她为“老姑娘”,说难听点就是“剩女”——听着就跟“剩菜”一样,让人觉着就不堪回首。男人过35岁还能叫黄金单身汉,女人过35岁没能如愿成为某个男子专属的黄脸婆,必然也会被他人偷笑的眼光整的一个就叫“无语问苍天,无处话凄凉”。
也因此,女人迫切的嫁出去,对她来说,能结婚就是一天大的事儿,而真正应该慎重考虑的是:这个男人真的适合我吗?他值得我托付终生吗?但是女人一概不管,她们想着,结婚一把风光一回,以后的问题以后再解决。她们宁可选择失败,也不敢面对毫无选择余地的现实——这也是为何大家都找个勉强凑合的人凑合着算了。凑合必然就会磕磕碰碰,可是,人们过于注重结婚这个行为,反而结婚对象这个问题从不放进议程里。
然而,选择必然付出代价,当你选择了一样勉强过得去的东西,你必然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适合你的机会。如若没有遇到适合的,那么恭喜你,你可以继续在婚姻中磕磕碰碰磨合到习惯麻木为止;如果你因为急迫“转手”而错失了真正合适你的人,那么你就等着一边抱怨一边后悔吧。
不要在结婚或不结婚之间做选择题,真正需要你去回答的,是一个论述题:我将要嫁的男人,真的是我想为之共度余生并且值得我如此去做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