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受:其实不是教你怎么写广告文案的,也不是教你怎么写作的,而是教你怎么写工作方案的书。看起来比较费脑力,但可以更新“操作系统”,看完之后还是要多多实践才有用,四星推荐。
以下老样子分章节记录精华部分。
第一章 信息
开篇就很有意思,作者把信息分为了三种:记述信息、评价信息和规范信息。
记述信息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包含判断好坏的信息。
评价信息是指包含判断好坏的信息。
规范信息是指表现出事物应有的状态或人应采取的行动,如提案、建议等。
其中很容易将评价信息误认为是规范信息,如:并购E公司是个不错的主意,最好废除死刑,为了恢复业绩,拥有xx技术是必要的。原因是大家心存“行动原理”的默契,一般人的思考流程如下:
(1)xx是必要的
(2)缺乏必要的xx,是个问题
(3)必须解决问题
(4)于是,必须执行必要的xx
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对方听话就范。
但必要,不可或缺,应该怎样怎样,不能频繁使用,因为对方会开始冒出疑问:
详细的状况分析在哪里?清楚的状况解释在哪里?具体的提案在哪里?
也就是说,在提出规范信息之前,应该说清楚记述信息和评价信息,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场合下,光有记述信息,对方不一定能懂,但至少可以显得你很专业,比如以下场景:
我的笔记本电脑装有4G的RAM。这是一则记述信息,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这代表了什么,于是你继续抛出记述信息,作为补充说明,但很有可能,对方知道你说什么,但听不懂,在心里会问:所以呢?这时你就应该抛出评价信息,只要回答他,这台笔记本电脑很好用,就可以稳定对方的心理。即使对方当时还心存疑问,比如为什么装了4G内存的计算机就很好用呢之类的问题,重点是对方已经理解你传达的信息了,这时可能他的需求变成,那我要怎么做?这时你可以继续向下抛出规范信息,你可以买,或者比较各个品牌的4G内存计算机。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信息存在被割裂记忆的情况,比如你原本想说,这道菜酸酸的,很好吃。但如果只传达了记述信息,一个劲地在说这道菜有多酸,那有可能被理解成,不好吃。
第二章 写出流畅有力的文案
主语、连接词、具体性是三大重点。
主语关系到责任人,在很多场合不可省略。
如果要对方别想,照你说的办,就多用不及物动词,比如:门要关了 和 列车员要关门了。自行体会感受一下。
连接词显示的是逻辑关系,用得好能帮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一团浆糊。
多样化、强化……、合理化……、稳固……的基础、xx性、xx力,模糊的用词让听者无力。
第三章 你的思想,如何以精彩文案呈现?
收获不大,略过。
第四章 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问题可分为:
恢复原状型问题:当前不良状态非常明显
预防隐患型问题:现在没有大碍,但未来将产生不良状态
追求理想型问题:期望现状能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高杉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确定关键主题。
恢复原状性问题 ↓
掌握状况→什么原因造成的现状?
应急处理→如何防止状况恶化?
分析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措施→知道原因后,如何做才能复原?
防止复发→应该怎么做,以后才不会又变糟?
预防隐患型问题的核心主题 ↓
假设不良状态→不希望事态以何种方式变糟?
诱因分析→何种诱因导致损坏?
预防策略→如何防止不良状态发生?
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发生时,如何将不良程度降到最低?
追求理想型问题的核心主题 ↓
资产盘点→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选定理想→根据实力决定目标
实施策略→决定达成目标的顺序
第五章 有说服力的故事,如何展开
利用SCQOR写作法,你甚至可以写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S:Situation(交代现状)
C:Complication(发现问题)
Q:Question(设定课题)
O:Obstacle(解决方案)
R:Resolution(收尾)
叙述S部分时,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对方已经知道,就略过,而要要接收者听完产生“对对,你说的没错”的反应,作为一个起子,是一个重要的存在部分。
SCQ的部分最好用简短的语言来表现,O的部分可以根据前面所讲的,不同问题类型,聚焦在1-2个核心课题上,不要给出太多选项,且给出选项后要分析利弊,R的部分可以把O其它未提及的课题提出来。
第六章 金字塔结构,如何转成报告和简报
只要看这一张图就都清楚了。
-
互联网创业前,你需要知道的。——记录《从0到1》对我的启发
2016-10-12
总体感想:这本书火了很久,书评也有许多,但还是决定自己看一下,毕竟即使我不想做从0到1的事,也对这件事很好奇。作者非常赞成和鼓励大家去做从0到1的事,科技使他着迷,创新使人类进步,因此也有对创业者的忠告,以下便记录一些这本书对现在的我的启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章 未来的挑战
未来有两种进步方式,从1到n的水平进步和从0到1的垂直进步,前者相对比较容易,而后者很难。
如果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初创公司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本章更像是序。
第二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美国的互联网热潮发生在1998年9月~2000年3月,是一场硅谷淘金热,理性地做事反而很奇怪,而一个40岁的研究生开了6家不同的.com公司却被人认为理所当然。泡沫总要幻灭,随后企业家们从中学到4点,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1、循序渐进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事先规划通常既死板又不现实;3、在改进中竞争,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出发点创业才更有保障,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第三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这一章的垄断理论很有意思,推荐重点读。
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坏影响,相反,它们是使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垄断性企业才有资本规划长远未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商业中它的情形恰恰相反,每个成功企业都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第四章 竞争意识
第一次听到有人说竞争不好!先让我惊讶一下下……
理由是这样的,很多人看到这块肉肥,都想去争,却不去想自己到底该不该去争。比如说有段时间母婴电商的风吹得很高,但撇开战略人群这些,你应该想想该不该去涉猎母婴行业?
英雄会把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扭曲的逻辑是人的天性,但是用在商业上却很致命。如果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你就要比大多数人理智。
第五章 后发优势
一个公司要想有价值,不但必须成长,还必须能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要在未来产生现金流。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1、占领小市场。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任何大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这就是企业家想占价值1000亿美元市场的1%总是行不通的原因。
2、扩大规模。
一旦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比如亚马逊,以图书作为起步,虽然量很大,但书都是相同的形状,很好装运。亚马逊为那些离书店太远或是需要淘稀有书籍的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去处。之后亚马逊有两个选择:增加已有的用户数,或是扩展到其他垂直市场。从结果来看你也知道,他们选择了后者。
3、破坏性创新
第六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做事仍然要有规划,盲目地乐观不行。
第七章 向钱看
是这章里对我最有启发性的话
第八章 秘密
自问:在什么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换成商业的版本则是,哪些有价值的公司还没有人创建?如果世界上还有很多秘密,那就还可能出现很多有望改变世界的企业,请去不懈地找到他们。
第九章 基础决定命运
对初创企业来说,团队特别重要,除了技能和才华的互补,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要把以下三个概念搞清楚:
所有权:谁在法律上拥有公司的资产?
经营权:谁实际上在管理着公司的日常事务?
控制权:谁在形式上管理公司事务?
最好招全职员工,股票报酬比现金奖励更能激发员工积极性。
创业的第二层定义:只要公司还在创新,创业就还没结束;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
第十章 打造帮派文化
主要讲初创公司不要用福利等作为诱惑,也不要说你在这里能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也不要说你能解决一个世纪大难题之类的话,因为每个公司都能说。唯一的好答案是必须针对你的公司量身定制,尤其是关于公司使命的。另外同事之间是否合得来,也非常重要。
第十一章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有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营销或销售跟进。
第十三章 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成功的企业规划都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1、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
2、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如果七个问题都能解决好,那你一定会获得成功。即使只解决好五六个问题,你也能取得成功。
-
7-11的零售哲学,也是工作的哲学
2016-10-10
一直很喜欢日本便利店,旅游的时候很晚回来,走回民宿的路上总会进去看看,摸摸杂志区里的杂志,对着不认识的饭团仔细研究,看着冰柜里颜值都很高的饮料陷入纠结,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想要拜读711便利店创始人的书。
看完的感受是,五星推荐,里面有太多工作的智慧。
以下分章节提炼我认为的精华和相关感想:
第一章:一切从“打破常识”开始
特别有感触的一句大标题是:轻松的背后是停滞不前。
特别佩服铃木桑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在当时就提出了中小型店(当时便利店的概念还不普及的时候)不能和大型商店采用相同的经营方法,而应该挖掘出差异化的经营特点。你看!人家早就发现了,要在相同领域做出点成绩,你光走老路是很容易被放倒的,想破脑袋也要找出差异,杀出一条道!
所以这些差异化即是打破了常识:
比如与私人小卖铺截然不同的做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为目标,采取了“小额配送”,当时的订货惯例是从批发商那儿大批量进货,直到货源不够再进行下一轮采购,这样很容易导致店铺不良库存越来越多,不利于提升营业额;
比如为了在新年也能为顾客提供新鲜食品,向供应商提出了正月发货的请求,但遭到了拒绝,因为这又是一个“违背常识”的馊主意,最后由山崎面包开启了正月生产的新历史。要忍不住去中山公园下面多买点山崎面包惹。
比如原先同类产品却必须由不同公司分别发货,因为厂家不愿运送竞争对手的产品,但如果是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这么做反而降低效率,而且对消费者而言都是同类产品,作者通过将各个品牌的产品排成一排,让顾客自主选择的方式,提高了所有产品的销售额,由此使各厂商接受了混合送货的提议,也由此表明,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
第二章:不要受历史经验的牵制
这一章里很喜欢的一个小标题是:为了成长,必须积极应对变化。
↑ 看似简单,做到很难,毕竟人都是懒而胆小的。
会议应该是双向沟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把握听众的反应,随机应变转换方式或话题;
如果经常重复几句话,大家难免会觉得老生常谈,产生厌烦情绪,但如果当你把这几句话严肃地反复说了十几年,看到你管理层执着的态度,员工自然会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我想说早就洗脑了好吗);
让自己置身于信息中,用“鱼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凡事若只注重眼前,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作者自夸在几十年前就精确预测了”今后必将是网络的时代“。原因是当时有媒体对老龄化社会做了深入报道,作者就在想如果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那么不能自如外出购物的老年人势必会增加,并且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劳动力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年轻人也会因为太忙而没有空出门购物,由此推断而来。但比起收集信息,如何运用信息才是关键所在。
本章的零售哲学是
↑第三点是指,在不具备明确的根据时,最好不要公开宣布业绩目标,否则很容易落入为了达成目标而不顾工作品质的怪圈。谨献给盲目制定kpi的各位leader们。
第三章 大多数人反对的事业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谁能理解便利店想开银行的思路?
我从这一章开始完全被铃木敏文打动了。
现在互联网行业里一直说烂的“用户需求”也好(文中体现在代收水电煤,增设银行)
“使用场景”也好(文中体现在作者觉得参加丧事不一定会事先有准备,因此便利店内提供了白事奠仪袋)
哪怕是最近流行的MVP也好(文中作者提到开拓新事业时,关键要具备认清核心重点的能力,起步之初,并没有必要遵循完美主义)。
他在当时不仅想到了,贯彻到底的精神,被所有人反对时也不动摇的精神,变成日剧一定能燃吧!
这一章节针对上一章节的差异化也提出了补充,作者在书中举的是他那个年代大家都在开保龄球馆的例子,应应景,你可以把它替换为开公号,风味更佳。
“保龄球事业只要有场地和设备就能即刻展开,几乎没有进入壁垒,久而久之,顾客的兴趣必然大不如前。此外,随着竞争对手的急速膨胀,各个公司将挖空心思地寻求差异化,企图出奇招夺人眼球。然而毫无实质内容的战略并不能长久地吸引顾客。更何况人的内心变化无常,一旦需求被过分满足转眼就会失去兴趣,达到饱和状态。(敲黑板的话来了)‘开拓这项事业太过艰辛’‘这种项目肯定没钱赚’等类似的反对理由,全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然而,判断一项事业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应该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以消费者的观点,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最后一旦决定开拓某项事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全书一共有七章,后面四章对我来说是了解7-11的地方,但感触不是很大所以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
虽然是一本APP运营推广大全,但指着它去工作就别想了。
2016-10-13
总体感受:是一本给刚入门或者打算做APP运营推广的同学看的书,非常笼统和理论化,看了这个应该能知道个大概,然而新手一旦上路,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情和书里说的很多东西,不太一样,也就是说,这本书无法指导你干实事。
推荐指数:2星,不是说这本书不好,而是太多命题的大理论合集看多了会噎死人,真想要看的话适合快速阅读。,另外有2年以上APP运营推广经验的真就不用看了,以下简单提炼精华。
第一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广革命
把书中提到的方法提炼出来就是:
1、考虑运营成本
(以游戏为例)
投入/运营成本——为推广游戏而投入的营销及市场费用金额。
产出/元宝消费金额——玩家周期内在游戏中的消费总金额
投入产出比——付出与汇报是否成正比
单个活跃用户推广成本——平分到每个活跃用户上的成本
单个付费用户推广成本——平分到每个付费用户上的成本
2、明确运营目标及指标
3、选择运营推广渠道
这里重点提一下各应用市场的免费推广平台有华为“周一见”专题和鲜品专辑等;小米专题自荐,360新品自荐,豌豆荚设计奖和联想神机工场。运营狗应尽可能地取挖掘有效的免费推广渠道,找到更多的“新品首发”的机会,获得较好的推荐位,在上线前做好测试,并且注意不同应用市场的身躯规则不一样,具体执行时要注意好排期和时间。
4、做好数据分析
尤其是付费推广渠道,一定要使数据可区分、可追踪、可记录。
用到以下工具
1)渠道包,安卓平台及越狱渠道适用,根据推广渠道不同,打不同的渠道标识(渠道包),每个渠道包分别追踪下载、激活、转化、深度参与。
2)链接,iOS平台没法根据渠道区分,就设置不同链接,如果APP本身嵌入Talkingdata或友盟SDK,就可以根据友盟Track或TDAd Tracking短链追踪到每个渠道带来的点击、激活和留存。
投放收支分析,以游戏为例。
1)RPDAU(每日活跃用户盈利)
将一周内的总盈利除以该周内的活跃用户数量,然后将此数字除以7.
2)确定LTV(用户终身价值)
将RPDAU乘以每位用户每个月在应用程序中的平均活跃天数,便可知道获得一位新用户应该支出的最高花费是多少。
第二章 APP营销的用户体验革命
这一章其实涉及到的东西可以由好几本用户体验的书来说,这里就是说个大概,比如设计APP时要遵循以下几点:
1、利用模糊背景、暗色调背景、扁平化纯色背景设计引人注目的登陆界面;
2、人的视觉浏览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表单视觉浏览顺序需符合“L”形;
3、注重用户体验设计基本体现在减少用户输入,比如允许用户查看明文密码,信息自动补全等。
作者接着举了社交类生活类新闻阅读类等产品的界面作为例子,我建议产品可以仔细把自家产品的竞品好好研究透之后,再多看些其它领域的优秀APP,踏踏实实地分析下来效果会更好。
第三章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方探寻
讲得仍然非常宽泛,作者给出了几个渠道,比如线上的有移动广告平台、插屏广告推广、第三方商店、软件捆绑、积分墙推广,线下渠道有手机出厂预装、运营商渠道推广、刷机,还有新媒体推广渠道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搜索引擎推广等。每一个展开都可以单独出一本书,建议有相应需要的同学可以针对性地看看不同渠道的具体做法。
第四章 增强用户黏性,引爆流量
可以通过持续的优质内容(这展开又是一个大命题);
通过奖励机制,如积分和做任务(参考不舍得退的微信红包群);
通过互动体验(策划活动)
作者举了大姨吗,in和唱吧的例子,这三个APP确实做得很优秀,可以具体去体验和分析一下。
后面几章的内容更浅层次,就不再拆解下去了,甚至还教你怎么注册微信公众号,看了一下,这也是一本2015年11月出版的书啊。
-
第一章精华摘录
2016-10-19
第一章的这个部分竟然是对我最受用的,姑且摘录下来。
什么是产品经理
最通用的定义是:在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功能策划到用户反馈都需要负责的人。
如何入职做产品经理:先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训练自己从简历到面试时的对问题思考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有pm思维。
什么是pm思维?书里的这个例子很有意思,比如用户反馈需要夜间模式,工程师三两下就给出一个夜间模式效果,但产品经理不会,他会先考虑用户为什么需要夜间模式,反思目前的设计是不是在光线较少的时候比较刺眼,思考能否把这个功能改进为自动适应光线强度。即:一定要把问题弄懂,然后才开始思考并解决问题。
入职之后,如何从被动到主动有效地做事?
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工作就是给公司创造价值的。
接着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
P:Plan。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对应的计划。
D:DO。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百折不挠。
C:Check。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时刻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计划和下一步行动。
A:Action。重新前进,并已经避免了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