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
2010-10-08
今天和祝庆英本对读了一下开头和结尾。总的感觉是两个本子的译者不知是谁参考了谁,很多地方挺像,但是感觉伍厚恺更好一些,这个印象还是挺鲜明的。艾略特这样真正好的作家,关注太少了(我幼儿时期只知道她是职工马南,还曾错误的把她归为穿破裤子的慈善家那样的作家呢!后来到武汉上大学时才认识到这是个多么伟大的作家。),很多人连米德尔马契压根就没听过(幸亏项先生翻的很好,苏福忠还曾谈过当时翻译的一些波折呢),很多人是看BBC才知道的,总说米德镇的春天啊,丹尼尔的半生缘啊,等等。这么不重视艾略特,真是很难相信。丹尼尔德隆达啊,等等的书还没人翻译吧(恕我孤陋寡闻了。记得我在汉口泰宁街看见过红皮的Adam Bede的中译本,现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可能是因为这部书的BBC剧没火吧)?很多时候真希望艾略特也有个张谷若先生那样的人,是因为艾略特的书厚吗?可狄更斯的也不薄啊!这套书不错,如果装帧再好一些的话,反正我是看了这套书才知道李青崖先生还翻过莫泊桑的“一生”,太高兴了(李先生翻过后三部莫泊桑长篇吗,我想知道,我想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本子是否被后来改过,就像湖南文艺出李先生译的莫泊桑短篇似的。这个我体会太深了,上海出的27册的汝龙译的契诃夫比后来的同为汝龙翻的契诃夫文集的文字真是好太多了。很多翻译家晚年翻译的或改译的东西,比早期确实是差很多,例如汝龙的复活真的不好,文字完全没味道了,还有好多人随声附和,唉。还有就是张谷若先生,现在流通的苔丝是张先生改译的,我印象很深张先生早期翻译的苔丝读的真有感觉,完全和今本不同(当时和“还乡”一起出的,苔丝是深色皮,还乡是浅色皮,苔丝我是在汉口航空路旧书店买到的,真幸运呀,市面上老版的还乡还是挺多的),早期苔丝和还乡就是神品,后来翻的裘德就相对逊色了,个人感觉。题外的话,张先生不太适合翻城市一些的作品,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就是彻头彻尾的败笔,很多文章从所谓翻译角度(例如什么欧化句子啊,短句啊,准确性啊)比较张先生和董先生的科波菲尔,然后打击董先生,真是什么也不懂,这么多年了,懂得董先生的人那么少,真悲哀!